在當代少子女化的影響下,新世代莘莘學子在大學校園內享有更多的獨立空間,然而也因此越來越缺乏人際磨合的機會。在這樣的轉捩點上,大學校園該如何轉變與面對?提供更多新形態的體驗空間,讓年輕人彼此充分交流與激盪火花?
成功大學的答案是—在未來的成大,當代宿舍應該是「新創學習」的實踐場所,更是作為「全人教育」的生活學習場域。
放大公共空間,激盪好點子
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認為「宿舍將不只是宿舍,而是學生相互交流與學習的場所。」薛丞倫副總務長則分享,為了增加學生未來互動的機會,目前興建中的東寧宿舍,就以多人的青旅宿舍房型為主,以便留出更多公共空間,作為大型多功能集會或食堂空間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與自己相異的生活模式,也因此才能培養同理心來包容彼此的生活習慣,也更能打開心胸去跟不同系所、不同族群,與不同專長的同儕學習與激盪。」全人教育無非是讓學生們體認到自己是群體的一份子,當意識到自己是「之一」而非「唯一」時,跨領域的對話才可能進行。
薛副總務長也坦言,多人的青旅房型一開始的確引起許多人擔憂,但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當初不也是在多人房的宿舍裡,和室友激盪出Facebook的原型嗎?因此,如何讓學生在宿舍裡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討論、打磨突發奇想的點子,是成大在一連串宿舍提升計畫中,最希望達到的目標。
改造舊有宿舍,注入新創能量
事實上,除了興建中的東寧宿舍之外,成功大學也從老舊的宿舍空間著手,在教育部「宿舍提升計畫」補助下,以空間「改造」的方式,將光復校區的宿舍群帶整理成「生活紐帶學苑」,並引進成大現有的創新創業辦公室,提供更多創業輔助能量。軟體上則搭配區塊鏈的I-PATH行動學習履歷,鼓勵學生透過公共參與累積點數,並藉此兌換課程體驗、冷氣點數等生活服務。「成功大學擁有廣大的校友資源,未來I-PATH行動履歷這項技術,也將鏈結到校友企業,組織成大更大的人才交流網絡。」薛副總務長補充。
「除了興建中的東寧宿舍刻意打破圍牆,和社區融為一體的設計,以便引進更多商業活動,舊宿舍改造則是在校園與城市的交界處,引進更多外界資源。」薛副總務長進一步說明,光復宿舍因緊鄰火車站,未來也計畫成立產學合作辦公室,讓宿舍的新創群帶成為和南部科技業交流的重要節點。
連結校園跟社區,與城市對話
除了宿舍之外,座落於古都府城的成功大學,也擁有許多蘊含歷史底蘊的建築空間。例如剛整修完成的歷史建築「舊總圖K館」,搖身一變成為第十學院跨域學習的「未來館」。
2018年開始研擬規劃的第十學院College X,就是希望整合九大學院,將整座校園打造成兼具學習、生活,以及新創學習等多元功能的場域。多樣跨領域、跨學院的專案課程,培養學生跳脫制式的學科框架,鼓勵多元交流的碰撞思維。
從東寧宿舍、生活紐帶學苑,到第十學院的未來館。成功大學試圖打破科系、打破學院,最後到打破學校藩籬,一步一步搭建跨域對話的平台。成大在未來自我期許,能夠建立全新未來性的教學模式,並再次與社區及城市,有更親密的溝通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