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崑山科大,隨處可見各項綠能科技的應用,從太陽能供電PET回收環保系統、圖書館智能節能照明,到川圳中的綠能驅動中水淨化系統,每一個行動都在落實「節能」。
「鼓勵研究的最好作法,就是讓整座校園成為師生的實驗場域。」崑山科大綠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蘇炎坤說。
十一年深耕見成效
能成為南臺灣綠能科技研究重鎮,主要奠基於蘇炎坤過去11年擔任崑山科大校長時所爭取的計畫,包含連續12年的教學卓越計畫、5年典範科大,及近兩年高教深耕計畫,都將綠能列為重點項目。
因扎根多年,崑山科大不僅成為澎湖縣府「再生能源生活圈之低碳示範島」的重要夥伴,更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太陽光電暨分散式微電網計畫」,成為國內唯一拿到教育部國際技術人才培育學院計畫的私立科大。
「畢竟,南臺灣除了高科技業,更多的是高耗能,且對產業前景較保守的傳統產業。十多年來我們結合電力診斷、智慧照明與節能系統整合,已輔導三十多家廠商,節能效益最高可達20%。」主導此項計畫的機械與能源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長仁分享,輔導時雖然會提供全盤規劃,但多半會建議廠商先投資1/3,等透過節能系統省下錢,再分階段汰換設備。
陳長仁分享,很多研究都著重在技術端,蘇炎坤教授雖然本身擁有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終身會士殊榮,論文與專利等身,卻總是強調「業界出題,學界解題」,讓學校的研究能量成為在地產業轉型的助力。
就因崑山科大將「市場需求」擺在前端,讓南臺灣反而成為許多傳產綠能研究的先驅,例如為養殖漁業開發的魚電共生系統、處理工業污泥的微生物酵素分解技術,為了解決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更催生出以稻桿、牛糞、木材為材料的生質能源研究。
2020加速發展
「臺灣的綠能廠商多為小型企業,依據調查超過半數的公司創立時間低於20年,以至於缺乏研發能力,也難以找到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蘇炎坤說,綠能科技研究中心除了希望扮演技術輔導角色,更重要的是培養兼具實務能力與國際視野的人才。
而崑山科大因具備太陽能光電乙級技術士術科考場,也在2018年同步獲得教育部「國際技術人才培育學院試辦計畫」和「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為全國第一個啟動的綠能實踐基地,作為產學研鏈結的平臺及示範場域。
蘇炎坤預告,2020年起,位於沙崙的綠能科學城也將陸續開辦智慧電網的相關課程,並配合綠能科技聯合研究中心的進駐,提供新創公司有關再生能源系統智慧預測與分析技術的諮詢和應用服務。
就因強調從業界需求出發,也讓崑山科大主導的綠能科技研究中心,可望成為南臺灣在地產業升級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