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科研成果如何被世界看見?教育部107年起推動高教深耕計畫,核定全國24所大專校院成立65個「全球鏈結(Global Taiwan)研究中心」,讓各校擦亮既有的、具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領域,加速躍上國際學術舞臺,並培養有競爭力的碩博士人才。
政策加持,全臺興研發
攤開教育部核定的65個Global Taiwan研究中心名單,各有各的特色。緊鄰新竹科學園區的交通大學,拿下「智慧半導體奈米系統技術研究中心」,將推動半導體升級應用,讓臺灣穩居半導體領頭羊地位。
全球都面臨資訊安全問題,行政院成立資安辦公室,清華大學也在教育部計畫支持下成立「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走在政策之前,要用快速的量子運算抵抗資安威脅。
臺灣每年約發生3.2萬次地震,國內唯一設地球科學學院的中央大學,在知名地震學家馬國鳳領軍下,成立「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要做彙整國內災害科研成果的平臺。
緊鄰農牧業環境、產出「非基改薄鹽醬油」等暢銷產品的屏東科技大學,也在此計畫下創設「動物製劑研究中心」,開發新一代動物疫苗。
這些中心是我國學術界特定領域的標竿。申請通過此計畫後,在經費支持下設立實體研究中心,推動長程研發和育才計畫。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李惠敏說,部分研究中心另獲科技部加碼補助,有助把強勢研究領域讓全世界看見,但是表現不如預期的中心,仍是有退場的可能。
高教深耕計畫啟動以前,各大學主要申請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不過該計畫經費由各校統籌運用,不見得分配足夠的資源在特定領域。教育部認為,學術研究要邁向頂尖,須設實體研究中心支持,因此在高教深耕計畫下,推動大專校院成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中心計畫核可率僅約三成
此計畫申請激烈,教育部最初收到190個申請案,最後65案勝出,通過率約三成。教育部將研究領域分為工學、理學、醫學、農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藝術六大領域,確保每個領域都有案件入選。
李惠敏說,一般大學和技專校院的審核重點也不同,一般大學強調在特定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並要追求國際能見度;技專校院重視「從實作找出解決問題方法」的研究發展,盼實作技能在國際上有高度競爭力。
有關計畫審查,高教司表示,審查分書面審查、簡報審查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審查委員審查各校送交的紙本計畫,技職校院的計畫,至少有一名業界審查委員參與其中。教育部也提供申請團隊過去的研究表現量化資料,供審查委員參考。
如進到第二階段簡報審查,教育部會邀計畫主持人說明計畫內涵,並由審查委員審查。審查前,教育部也提供評審對紙本計畫書的意見,讓申請團隊先做書面回應,強化審查時的溝通互動。
李惠敏指出,教育部檢視此計畫成效,重視五大面向,分別是人才培育、學術研究、產學合作、研究貢獻,以及環境建置。教育部希望申請者以所屬領域中頂尖或研究機構為目標,並設立實體研究中心。
創新研發也助產業升級
截至目前,各中心共聘用855個高階研發人員,如博士生助理、博士後研究員。另也促進國際交流,已有688個本土研究人員前進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技術轉移,同時也有744個國外高階人才前來交流。
以清華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中心」為例,該中心主任、清大生命科學院院長江安世,長期研究果蠅腦結構,試圖以此繪製人類大腦圖譜,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他們以執行相關研究的美國「霍華休斯珍利尼亞研究中心」為標竿,讓設備、人員聘用,都盡力跟上先進國家水準。
當江安世在學術界的個人成果,延伸成一間實體的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得以在臺灣開枝展葉,形成學術社群,提升該領域在國際上的學術排名。
也因為清大的腦科學研究成立實體中心,清大能夠發揮地主優勢,邀國內外學研單位前來交流、合作。江安世指出,他們目前與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朱士維、中央研究院助研究員陳壁彰等學者合作,共同指導跨領域博士班學生。師生一同專注於腦科學研究,持續在果蠅腦中,探討動態神經網路、記憶神經網路的運作,有望提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醫療水準。
2020年1月20日,中央大學宣布設有3.4公尺直徑碟型天線的「衛星任務作業中心」啟用,未來將作為地面觀測站,接收校內師生自產的科研用「微衛星」,從太空發射回地表的各種訊號。
「臺灣上空電離層電漿濃度居全球之冠。」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劉正彥說,臺灣得天獨厚的環境,非常適合發展太空科研,而中央大學正是國內太空科學重鎮。
劉正彥是臺灣最早返國投入第一代太空教育的推手,任教至今30年,桃李遍及國家太空中心、中央氣象局等機構。他也是全球第一個研究電離層預測地震前兆的學者。他發現地震前不只地表有相關徵兆,地表往上50公里的電離層,也上演一場「電磁響應」。
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下成立,規畫未來兩年發射四到五顆微衛星到太空,結合劉正彥的重要發現,觀測地震前的電離層變化。衛星在電離層取得的數值,還將用在太空天氣、海嘯預警等領域,用科學的方法,減少人類世界的天災損害。
遍布臺灣西岸各縣市的特色領域研究中心,不但匯聚一流學者和相關研究成果,也促進更頻繁的國際交流,和下一代科研人才的養成與傳承。
這項計畫2020年邁入第三年,李惠敏強調,計畫最主要目標是「希望各校研究能量持續發揮」。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才跟上科研前輩腳步,預估往後幾年的計畫成果,能以更快的速度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