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數位遊戲角色草圖到3D建模,接著替場景、道具和角色上色、加上動畫,陳昱蓁苦練一年就為國出征,成為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的參賽者,也是這項職類首屆競賽選手。和國內多數年輕國手不同的是,他高中階段非技能選手,進入朝陽科技大學後,才從校內自辦的選手培訓隊伍中脫穎而出。
技能國手一般都從國高中階段開始養成,不一樣的是,朝陽科技大學看到「3D數位遊戲藝術」首度納為國際技能競賽項目,專攻3D電腦動畫的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數位多媒體組教師吳信成自行在大一課堂上選拔,找出對3D電腦動畫有興趣的10名學生參加培訓,經一年魔鬼訓練,陳昱蓁如願取得國際技能競賽門票。
3D數位遊戲藝術技能競賽同時考驗選手對多種設計軟體的熟練度,賽務人員發下題目後,選手首先要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平面設計軟體設計角色造型,接著轉換到3ds Max、Maya等3D軟體建置3D模型,讓角色立體化,然後至Substance Painter繪製紋理貼圖、再回3D軟體加上動畫製作,最後匯入指定的遊戲引擎展示最終成果。
萬事起頭難。陳昱蓁回顧,對他而言,比賽最大的考驗是一開始的草圖發想。尤其他參與的是第一屆賽事,沒有考古題可循,賽前只能盡可能猜題。實際上戰場後,國際賽要求以戰爭後的高科技世界為背景,他則以設計出可以變形的機械生物應試。
「把麵包做出來,和做得好吃,完全是兩回事,」陳昱蓁以此比喻,指出遊戲角色不只要被設計出來,外形是否吸睛、不死板、能否透過動作展現把觀眾帶入遊戲中,都是得分與否的重要眉角。
要能做到超乎評審預料,除了創意,技術的純熟度也不可或缺。吳信成指出,他在培訓過程中,不斷提升選手設計速度,到了賽前幾個月的衝刺期,選手3天內要完成2個遊戲角色才算過關。
投入國際競賽的訓練強度遠高於一般生,朝陽科技大學運用教育部的計畫資源,額外延攬業界教師,替選手上進階的軟體課程。國手賽後返國,系上繼續根據他的程度,量身安排進階課程,讓他的學習不間斷。
陳昱蓁描述,系上的課堂修課人數多,授課老師要顧及每個同學的進步程度。業師的好處是可以按選手的程度教學,對他這類本非國手,直到大三才與國際競賽搭上邊,只花一年衝刺就出國參賽的選手來說,絕對是最佳助攻利器。
不同於他校招收高職國手,帶領這批「晚出道」技能選手的吳信成說,技能競賽培訓時間只有一年,訓練菜單每天8小時、準選手得不斷演練同樣的步驟和項目,不免有些無聊。但從枯燥的流程中,更看出學生是否真的對此領域感興趣。
電競遊戲正崛起,專業人才需求逐漸提升。吳信成樂見3D數位遊戲藝術納為競賽項目,並說選手無論有沒有得名,比賽都是很好的人才養成途徑,能幫助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提升自信心,也對將來投入相關領域更有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