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千篇論文拼轉型,萬頁專利拼創新
2019-9-05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創辦

7月19日,美國的科技巨人谷歌公司的歐洲、中東與非洲的董事長布魯特(Mathew John Britt)宣稱在3年內,要讓以色列境內6,000家新創公司都可以與Google做生意。

Google對於以色列市場如此看重,關鍵在其活躍的新創技術。根據2017年聯合國世界創新排行榜,以色列總排名第17名,在4大指標:「研究發展」、「研究成員的密度」、「研發支出」、「產業群聚」等各項指標都在全球名列前茅。

什麼是在地全球化?

有鑑於「全球化」與「在地化」越來越密不可分,語言也成為當中最重要的黏合劑。

為了讓語言教學結合歷史、文化、表演及影音等多元領域,文藻外語大學副校長施忠賢自105年起,就以「布袋戲在地國際化」為主題,展開一連串的創新語言教學實驗。

以布袋戲為主題,除了因施忠賢從小到大見證布袋戲在不同時代都能引領風騷,更因著眼於它的「可塑性」。

「自然生物與景觀、人造建物都無法成為文創代表,因為它們是靜態、已完成、不具可塑性的事物,唯獨布袋戲可以,」施忠賢說道。

施忠賢認為,就代表國家的意象而言,「在地」特色必須具備有「國際」發光的條件;在發展「國際化」過程中,也會回過頭來增益「在地化」的特色。這種「在地」與「國際」相輔相成的模式,才是成功的臺灣意象展現。

大學是創新的基礎,集聚人才推動

支撐以色列創新的關鍵,大學扮演相當關鍵的力量,是以色列產業創新的基礎。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簡稱HUJL)。

作為以色列的第一所大學,希伯來的共同創辦人赫赫有名,包含愛因斯坦、佛洛伊德等人。校內知名的羅斯柏格國際學院(Rothberg International School),每年更吸引超過2,000名、來自70個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在以色列的創新經濟下,希伯來大學的產學合作,更成為全球頂尖大學的典範。

為了使大學的研發與先進技術,可以商業化、成為產業所用,希伯來大學早在1964年便成立Yissum技術轉移公司。兩者的關係是:在Yissum公司的10席董事中,希伯來大學擁有3席,並提供一站式的產學合作資源。

Yissum公司的影響力,可從其官網的一些數字看出:讓全球自由點閱的260項新科技,延聘了914位專家,最新又衍生了39家新的新創公司,出版了7,120篇學術論文,這都只是近期最新的成果,若累計過去半世紀的庫藏績效,數字更驚人。

成立55年來,Yissum公司已經註冊一萬多項專利,獲得900項技術許可,並且成立了衍生的130多家的新創公司如:Mobiteye、OrcCam、CollPlant、Qlight、BriefCam等。

與該公司有業務合作的跨國巨人公司橫跨醫療保健、製藥、農業和ICT等領域,夥伴的名字炙手可熱:諾華製藥、美強生、默克製藥、英特爾科技、Google等跨國企業。

希伯來大學因為有Yissum的成立,在對外找尋商業性合作與技術嫁接時,不僅效率高,也減少供需摩擦的風險。在運作上,Yissum分為若干小組進行分工,組織成員有26人,對內與學校研究人員保持密切的溝通;對外,則確保技術移轉成果符合產業預期。

由於是獨立的產學法人機構,Yissum更以積極、靈活的營運思維,面向全球商機,將希伯來大學研發人員的心血,技轉到國際市場上。此從其官網的訊息溝通即可一目瞭然。

推新聞稿,向全世界宣揚戰績

為了向世界宣揚猶太人菁英大學的成就,Yissum用英文向世界布達了717篇新聞稿。從官網瀏覽Yissum公司的新科技,更緊貼大趨勢。例如放在第一條讓人點閱的,就是新品種的高單位抗氧化番茄,特別強調與目前備受爭議的基改番茄不同,而是從育種下手,是真正營養豐富的新番茄品種。

後面接著幾項科技有:如何偵測檢驗陳年葡萄酒是否腐敗走味、乳房攝影技術、百香果的培育……逐一點閱,都是最夯的農產品與生命科學、醫學的趨勢,讓懷有商機想像力的投資界躍躍欲試。

Yissum更幫助以色列擴展國際影響力。例如Yissum公司承接了以色列與南美洲巴拉圭首度合作的NEXUS國際會議,讓以色列將可以成為巴拉圭資訊工程基礎建設的夥伴。這項國際會議,也直接為以色列進軍拉丁美洲資訊市場鋪路。另外,希伯來大學也與美國紐約市中心的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策略聯盟,在美國的校園內成立創新實驗室。

在靈活的技術創新與應用下,多年來,希伯來大學培育出的大師級科研人員也傲視全球。到2018年為止,共有15位諾貝爾獎得主、2位菲爾茲獎得主、3位圖靈獎得主。

借鏡前人經驗,眼光看回臺灣

Yissum的模式,可以為臺灣各大學的產學合作帶來哪些參考?

其實,臺灣和以色列相仿。皆沒有美國、西歐跨國企業的龐大研發能量,以致大部分的創新研究,多在大學中發生。但臺灣校園內的專利或先進技術,被商業化的機率很低,以色列卻有全民共識:大學的專利數與商業應用程度,是衡量產學合作效益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制度上,鼓勵大學以法人方式,推動技術移轉或轉投資新創公司。

此外,為了鼓勵創新應用,Yissum也導入分紅機制。

根據Yissum CSEC(2016)的年度報告,研發成果會透過技術轉移,轉給已經在營運的公司,但經過評估後為潛力技術,即使未有廠商進行對接或是合作,Yissum也會自行成立公司。技轉授權金的4成屬於研究人員,2成屬於他們的研究室,餘下的4成,由希伯來大學與Yissum分配。若涉及spin-off企業(外溢衍生的公司)的研究人員,可擁有50%的權利,協助培育新公司者,中國大陸稱呼為「孵化器」,臺灣稱呼為「創新育成公司」者,則可以有34%權利。

面向未來,教育部正積極思考如何讓大學的產學合作有更大的運作彈性,讓大學的更多先進技術可以為社會、產業所用,激發大學創新力。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5983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