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永續 〉元智大學-大一新生都要修的在地學
2020-9-08

圖片提供:元智大學

「你造訪過學校旁的歷史古蹟嗎?你知道桃園人早期都從哪裡移入嗎?最後,你知道你來自哪裡嗎?」一位大三學長在迎新致詞上對著來自全臺各地的學弟妹們詢問。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因為現代網路科技發達,已經習慣坐在電腦螢幕前看世界,忽視在地文化和特色,甚至逐漸忘記自己是誰? 

「元智大學位處桃園八德、平鎮與中壢的交界,文化非常多元,包含原住民、客家、漳泉等早期移民,與來自滇緬、擁有清真信仰的眷村,所以開設在地文化課群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學生對在地有更多認識。」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梁家祺以桃園人的身分解釋。

一堂在地文化課:桃園文化廊道

2017年,元智大學以「桃園文化廊道」做為計畫主題,藉由盤點學校周遭社區的狀況,發現當地因人口老化,賴以維生的農業式微,弱勢家庭的比例偏高。因此第一期計畫分為「導覽」、「綠社」、「關懷」三個子計畫,將目標設定為大手牽小手,讓大學生帶著中、小學的孩子認識在地,進行文化導覽與食農教育。

梁家祺進一步說明由大學生帶隊,除了注入公民參與的意識,也希望透過計畫訓練田野調查的能力,並結合多媒體課程與實作,增強學生對內容與影像的表述能力。

為解決當地問題,團隊進駐弱勢家庭比例占50%的霄裡國小,從認識校園動植物、天然湧泉形成的客家浣衣池,到探索腳踏車構造的科普教育,校長與師生的反應是,「許多不愛上課的學生變得愛發問,也會動手參與實作課程。」

此外,元智大學團隊也與永豐高中合作「特色課程」,善用當地多元族群與信仰的特色,設計當地寺廟、地景與滇緬眷村的導覽行程。梁家祺說:「曾有學生分享,以往對伊斯蘭有不好的刻板印象,在實際接觸後,才知道因為教規,多數伊斯蘭教徒反而更克己,更善良,也更溫暖。」

大一生的必修學分

跟學校、社區的深入交流,帶動在地文化團隊一個接一個創立或投入計畫,包含以文化導覽為主的「Egret工作隊」、影像製作為主的「ISEETV校園電視臺」,以及由在地人士捐出閒置老屋,促成的「坐伙」共同工作空間。

「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許多參與的學生選擇留下來,成為地區永續發展的行動家。」梁家祺分享,包含財金系畢業生的坐伙空間執行長李柏翰、留在霄裡國小擔任老師的楊淑鈞、參加「2018年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國際論壇的桂尚琳,與2019年參與「桃園女子社造論壇」的吳佩璇。

這個計畫執行3年多來,成果豐碩。但梁家祺認為,要讓人才培力持續,不能只仰賴計畫補助,而要想辦法落實到課程裡,進一步透過課程,才能培養更多人才,並建立在地文史的知識庫和影像資料庫,真正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因此,目前除了「在地多元文化課群」列為大一必選修,也積極增加各種校外走讀課與微型課程,號召各科系的老師參與,以在地社區為舞臺,激盪出更多地方創生的想法。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5739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