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首波戰後嬰兒潮人口逐漸退休,連四年級後段班的勞動人力也正式告別職場,形成世代交替,卻也隱藏了中階技術人才斷層的隱憂。
觀察這幾年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各種行業、職類缺工版圖正悄然挪移,總缺工人數也不斷攀升。從二○一二年的十七點九萬人一路增長至二○二一年的二十四點八萬人,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缺工達十三點一萬人的「中階技術人力」,創下七年最高,占總缺工人數比率的百分之五十二點六,主要來自自於電子產業、智慧機械等戰略核心產業。
「這些中階技術人力,也就是熟練的技術員,每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操作機台的師傅。我們產學專班培養出來的學生,幾乎每個都有這樣的程度。」正修科技大學副校長黃柏文,以其多年來成功經營產學專班的經驗說服數十家企業,從產學攜手一.○一路走到二.○,開設產攜專班、雙軌專班及僑生專班,共同培育各類產業所需的中階技術人才。
產攜計畫達成產業及弱勢雙贏
為了鼓勵弱勢向學、避免就學貸款負擔過重,正修科技大學同樣提供各類學雜費減免和獎助學金,供進修部產學攜手專班學生申請。加上計畫本身提供的津貼、獎助學金及企業全職員工的薪資,足夠學生安心就學。
「目前產攜專班的學生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弱勢家庭,因為這個計畫,讓他們有機會一邊工作、一邊念書,用負擔較小的方式獲得大學學歷。」黃柏文認為,這個雙贏計畫讓缺工的企業和弱勢學生都受益。
同時,他也觀察到,有些學生無需申請就學貸款,畢業後還能存下一筆小錢作為繼續升學或進修、創業基金。目前就讀電子工程系產學專班三年級的洪悅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很有想法的洪悅芳雖然不是從原計畫合作對應的中山工商畢業,但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一知道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之後,毫不猶豫,決定挑戰看看:「我想提早進入社會磨練自己,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兩年專班的體驗,她認為自己比其他同學幸運,除了學費之外也不用負擔其他開銷,加上沒有就學貸款的壓力,所以薪水都存下來,為以後念研究所做準備。
天生自帶好奇基因的洪悅芳,雖然到現在還是會為了全新的工作挑戰感到有趣和熱血,但也因為這段學習與工作的經歷,讓她更清楚知道自己未來想要轉攻程式設計,所以必須再升學,「讓我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就讀專班,打開自己的視野,」她說。
業師授課增加即戰力
就黃柏文的觀察,多數選擇就讀產攜專班的學生,仍舊希望透過大學四年訓練自己的即戰力,畢業即就業,贏在起跑點上。所以正修科技大學除了根據合作企業需求開設相關課程之外,也會依據整體產業趨勢及需求,邀請業界專業人士開課。
以機械系來說,為了增加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專程聘請漢翔航空工程師,以製造飛機發動機的原理深入教授「幾何容差」的運用,這是各大學皆無開課的學問,但卻是學生進入實習或受訓階段更快上手的秘訣。
而針對技術翻新迅速的產業如半導體,也會聘請業師授課,確保學生接收到最新的業界資訊。
黃柏文表示,透過這樣的課程配搭,讓正修科技大學的畢業生留用率達八成左右,起薪也會依據確定留用的職務核定,較一般新進員工略高。
已經和正修科技大學合作十年、目前約有百分之七員工來自專班或畢業生的華泰電子,非常認同這樣的作法,也肯定學校教學和業界以師徒制帶領學生雙軌並行的方式,讓工廠得以穩定運作。許景貞經理同時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高職階段採取「三三輪」的廠商,必須先擬好周全的「兩兩一組」配套計畫,以順利度過兩組學生三個月工作、三個月就學的輪調交接期挑戰。
工程師的養成之路
累積了過去十多年和產業界攜手育才的能量,正修科技大學今年與東陽實業、可成科技、台郡科技、漢來美食、統一超商等將近三十家企業合作,於進修部機械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工程、企業管理、餐飲管理、休閒與運動管理開設相關產攜專班。另外,也與群創光電於日間部電子工程系開設光電半導體產業實務專班。
今年是產攜二.○元年,因此專班向所有技高畢業生敞開大門,明年開始則向下扎根,從基層、中階逐步培育產業技術人才。以群創光電半導體產業實務專班為例,正修科技大學以四年大學的方式與企業共同育才。
這段期間,群創光電也必須以正式員工、階段性調薪方式聘用學生。從擔任基礎技術員以高於基本薪資的條件敘薪,逐步晉升成為中級技術員,最高月薪也逼近三萬兩千元。畢業後以留任獎金五萬元、起薪三萬六千元起的條件,擇優聘為助理工程師或工程師,爭取優秀的學生就讀產攜專班,為企業留才。
近年來,臺灣教育已經從過去偏重學科、過於強調學業能力,逐漸轉向重視適性發展。產攜專班為擁有實作能力的學生開創一條全新的路,以技術、理論並重的方式,將基層的技術員培育成獨當一面的工程師。甚至以技術為底氣,跳轉至生產或業務等部門,挑戰不同職涯的多元發展,延伸跨出校門後的精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