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灣科技大學-深耕三創教育,打造完整支持體系
2025-3-06
文字/陳筱君  攝影/汪忠信

臺灣科技大學電子所博士班學生林凱馳率領的團隊,在創新育成中心輔導下,成功研發「兩分鐘、三動作完成防跌監測」系統,透過人工智慧量測分析系統結合行動APP,協助長輩即時分析數據,評估跌倒風險及衰弱等級,並在二〇二四年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十屆西太平洋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憑藉此項創新技術脫穎而出,獲得「社區照護及健康城市解決方案」首獎!

消息傳來,曾參與輔導團隊的師長和專案人員都與有榮焉,而這項成果有賴於臺科大很早就決定帶學生走上創新、創意、創業教育這條路,「我們在二十六年前便成立育成中心,協助有心創業的學生從發想到實踐,並提供開發過程所需的支持,同時聘請專案經理輔導團隊,」產學營運處產學長楊成發談及三創教育在臺科大的發展歷程,表示自產學處成立後,加上近年配合創創計畫的補助,讓育成與教學、研究暨分工又合作,分進合擊帶領學生勇闖新創圈。

新創育成存活率高達八成

在臺科大的三創教育體系中,教務處及各學院系所負責開設三創相關課程、辦理工作坊,協助學生增能;團隊確認選題後,技術面則由學校老師依專長領域提供支持與輔導;遍布各產業的臺科大校友更是最大後援,出錢、出力不落人後,除了贊助經費,還主辦學校辦理最高獎金一百萬元的「臺科青創明日之星選拔」,並以自身創業或產業經驗擔任業師,輔導、協助團隊確立目標,提供最大支持,使其穩健成長。近年來,學校配合創創計畫的發展方向,除了開闢跨域模組課程外,也要求修課學生組隊,自行提案參與包括實戰平臺、U-start計畫等創新創業競賽。許多團隊在取得不錯的成績後,經過育成中心的培育輔導,修正創業構想,進軍募資平臺,將技術轉化成產品落地。

如此緊密的教育與育成體系,不僅讓臺科大數度獲得創創計畫的經費補助,還促成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新創團隊也持續發光發熱。以曾經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肯定的鳴天設計和鬧事設計來說,前者與職能治療師、眼科醫師合作,結合色光科學原理,打造「主題繪本色彩桌遊卡牌」,強化兒童專注力;後者則是以書法用具隨身瓶—「小墨器」,成功在募資平臺上架、募得一百二十多萬元臺幣,讓兩位學生在就學期間即展開創業,至今已營運六年,獲得臺、日兩國投資人青睞,持續開發具有設計感的書法相關產品。

「經過臺科大育成新創體系輔導而存活的新創事業約有八成,高於臺灣整體新創存活率,若要詳細分析其中的因素,其實有很多面向。」楊成發產學長分享多年觀察,「創新技術很適合從學校出發,尤其是有產學計畫支持的技術,不只有老師的研發能量支持,還能獲得企業的資源挹注。」

臺科大也注意到,近年來人工智慧發展一日千里,「可以說,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都將受到人工智慧影響,因此我們期盼其他領域的老師們也能了解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楊成發產學長以人工智慧舉例,提到臺科大為了強化校園內的創新教學氛圍,擴大創新創業輔導的資源與支持,每年會定期舉辦兩梯次的創新創業領域「師資培訓營」,「透過資深老師帶領新進老師的跨域交流,讓老師們學習新知後成立教學社群,將社會新需求、國際脈動及產業趨勢融入教學,而學校也會提供教學創新、數位創新的教學獎勵來鼓勵老師。」

為新創圈爭取外籍生力軍

臺科大推動創創計畫的另一項特色,是透過全英文的輔導和競賽支持,協助外籍生了解三創教育和創創計畫,進而探尋留在臺灣創業的機會,「目前我們擁有來自各國共一千多位外籍生,其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占整體研究生人數約兩成,這些人才都是業界亟需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的生力軍。」楊成發產學長表示,未來臺科大可透過產創學院,來推動新創事業,同時臺科大也取得國際創育機構登錄的認證資格,「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協助有意留在臺灣創業的外籍生申請簽證,成為臺灣產業對接國際的另一股力量。」

從單一系所團隊到現在的跨域組隊,臺科大的學生在創業簡報、相關報表製作等方面都相當成熟,所以創業教育目前著重於營運管理、經營和股份等公司經營面對的問題,「站在學校的立場,其實由老師幫助學生創業或進入產業,並讓老師留在校園繼續開發新技術,這樣的試驗創業模式是非常成功的。」楊成發產學長表示,這種模式也讓大家看見臺科大長期耕耘三創教育的長遠價值。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4122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