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起家、前身是臺北工專的臺北科技大學,2年前首創全臺唯一的「技術導向博士」,將校內17個博士班中挑選出機電、製造、光電等基礎技術型工科學科,以及對實做能力要求高的設計學院等,共11個博士班,分成「學術」和「技術」兩種導向招生,可望藉業界的實務操作,讓博士畢業後和產業「無縫接軌」。提出這個構想的,正是從臺北工專出身的校長姚立德。
姚立德表示,國內教育從上到下始終只尊崇學術期刊論文,但臺灣期刊數量除以總人口,比率竟高居世界第1,比總量也是排第5、第6,「國家把能量耗在論文上,完全無法改善產業求才若渴的困境。且產業往往寧用碩士,更是因為認為『不覺得博士能為產業帶來突破』,這批會寫論文的學者比較適合待在校園,真的要用,『很難用』。」因此,北科大率先提出「技術導向」博士生不必交SCI論文,但必須結合產學、專利、技轉研發,也就是和產業合作,提出關鍵技術和突破,將新技術寫進論文;並規定就學期間,要到產業工作2年,方能取得學位。至於「學術導向」博士和一般大學要求一樣,畢業前須具登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的點數。
逆勢成長,報到率達7到8成
「2年到產業的工作經驗,就是了解業界實際運作以及面臨的困難,然後在校園內找出解決辦法,產學合作,才能對準需求,培育需要的人才。」姚立德指出,臺灣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過去擅長的OEM、OBM逐漸被中國、東南亞取代,若產業找不到創新人才,只能不斷的“me too”,就會在國際競爭中進退失據。唯一活路就是轉型為高附價價值的產業,這時就需要具創新能力的高階人力,提供產業技術突破能量,才能挽回頹勢。
其實國外包含美國柏克萊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還有英國、澳洲等大學早就有工學博士,只要在產界研發就能獲得學位,唯獨國內高等教育遲遲無法跟上世界潮流。早就看見國內學用落差的姚立德,扛著被校內教授質疑「寫技術論文無助於升等」的壓力下,堅持開辦技術導向博士班,而成效也立刻反映在招生上。當各頂尖大學博士班人數快速萎縮下,北科大博班人數卻逆勢成長,這2年學校招生技術導向博士報到率高達7到8成,學術導向僅6成,每年吸引30、40人就讀,不少來自業界,也有在頂大已讀2、3年轉來的博士生,「表示學生也希望,畢業就能和產業接軌。」
產業出作業,學校幫忙解答
今年就讀博三的機電博士班學生、現為崇友實業公司研發部工程師的林洲全(上圖),透過在業界長期工作經驗,將業界實際的「電梯運作系統」以等比例縮小方式,「帶到」北科大。一臺小小20立方的馬達就能模擬100層樓電梯的加速度、承載重量等數據,不僅以實驗室的模擬系統就取代高風險的電梯塔實驗,更大幅縮短實際在電梯測量時間。「若沒有學校教授的刺激和討論,也做不出這套模擬系統。」林洲全直言,長期待在業界,漸漸的自己也成為「生產線」的一部份,失去對創新的敏感和刺激,很難看出盲點。但回到校園,研讀國內外理論以及和教授不斷討論,讓他能直接看到產業能再進步
之處。
「就像產業出作業,學校幫忙解答。」林洲全每週3天上班,2天上課,他把封閉的電梯系統產業技術面臨的瓶頸,在校園中找到解方,此外也為雙方帶來一筆可觀的產學合作價值,這套系統現在也成為北科大的教學模具之一,未來也將利用這套系統「破解」電梯產業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