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大學系統包含有「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臺灣綜合大學系統」、「臺北大學聯合系統」與「臺灣教育大學系統」。其中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以下簡稱台聯大)於2008年經教育部核定後正式成立,組成學校有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陽明大學。四所國立大學因為位置相近、科系互補,在教學與研究上,可以發揮相乘效果,目前在研究所招生上已走向聯合運作。
林南妤就讀由交大「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清大「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陽明「視覺文化」及中大「性/別研究」四學群所組成的「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以她為例,她透過台聯大聯合招生考試入學,憑著「文化研究概論」與「英文閱讀」兩個共同科目的成績選填志願,最後錄取隸屬中央大學的「性/別研究」學群,畢業時由中大頒發畢業證書。
就讀期間,林南妤的修課並不局限在中央大學,鄰近的交大、清大都在她的選課範圍內。
碩一期間的必修課「亞際文化研究導論」,她便是在交大修的。這門課以亞洲文化為本,班上集結學程中各個專業的同學,更有國際學生的參與,彼此在以全英語課程中,培養宏觀的視野,同時結交了他校好友,是相當難忘的學習經驗。
她有一些選修課則在清大上,透過台聯大跨校選授課校際專車或客運,往返台北住處與各個校園間。手持中大學生證,她可以透過甲地乙還服務,更輕鬆使用四校的圖書館資源。如要轉換學習跑道,只要是有開放轉系名額的系所,她也能向台聯大系統提出轉系申請,爭取主修跨校另一專業的機會。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是台聯大系統中相當成功的合作案例。由於台聯大四校主要以自然科學領域為主,雖各自設有人文相關科系,但資源相對有限,文化研究本為一跨領域學科,四校合作正好可以彌補原來不足。以林南妤為例,比起直接就讀性別研究所,這個學程增加了她的修課廣度。
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劉紀蕙說,四校因地理位置鄰近且研究領域相近,教師們的合作早在2003年開跑,他們先是以學分學程整合教學資源,後成為台聯大系統下的跨校學位,學生除了可跨校修課並承認學分,也可尋找他校教授指導學位論文。
四校教師在系統下能共同開課並採計鐘點,同時也透過合作研究計畫、舉辦15國青年齊聚交流的國際冬令營等活動,讓彼此的合作更加緊密。
除了跨校學位學程,台聯大四校也共同開設通識課程,以整合科學及人文領域的「科技與社會(STS)」類別最具特色,如2011年起開設的「超越未來:科技與社會經典系列講座」,由四校各一位教師輪流授課,並多次聘請各領域專家參與授課,帶領約200位學生針對水資源、核能等議題進行分組討論,促進各領域知識的對話。
台聯大教務系統副校長林聖芬表示,在討論合作的過程中,「人」始終是最關鍵的因素。如在推動校際協同開課上,由於四校仍屬各自經營的狀態,課程是否願意合開,或將選課名額釋出給他校學生,都需顧慮到各校立場及教師們的意願。
這條合作之路,仍在持續進行當中,但對大學發展或學生來說,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打破校際藩籬的做法,正為大學間的合作定義出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