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閱讀、表達、分析的基礎,然而近幾年,各大學普遍感受到大學生語文力低落,紛紛設法提振。
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指出,「語言力的強弱,影響的是溝通表達,關乎學生進入社會後的職場競爭力。」事實上,根據靜宜所進行的「105年畢業校友回饋調查」,學生認為最應加強的能力項目就是溝通表達能力。在靜宜大學近年推動的諸多課程創新中,便將「扎根語文敘事」列為重點。
「時代變化很快,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必須改變,」唐傳義強調語文力的培養,不能只是偏重單純的語文訓練,還必須包括閱讀書寫、溝通表達及敘事技巧等,如此才能培養符合真實社會需求的溝通表達力。
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在靜宜,大一共同科國文已被改造為「閱讀與書寫」課程,與傳統的國文授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希望打破大一國文等於『高四國文』的框架,將語文深化至聽、說等敘事技巧,」唐傳義分享學生的回饋,「學生們覺得文學與生活更為貼近,也願意持續以閱讀書寫厚植人文涵養。」
「閱讀與書寫」課程的改造重點之一,是將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中,教材扣合生命教育的各類主題,包括童年啟蒙、家族親情、時空故里、青春物語、社會與自然生態關懷等,並要求學生為文抒發,這樣的作法讓許多學生得以觀照自己的生活經歷,甚至是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陳明柔負責推動大一國文的革新,當課程進入家族親情主題時,他引導學生寫家書。有一次在課堂上,有位學生因為父母離異,10多年沒見過親生母親,在陳明柔的鼓勵下,這位學生提筆寫下對母親的思念,並輾轉透過長輩找到媽媽的地址,將信投遞出去,也得到了母親的溫暖回應。透過這次書寫,這位學生鼓起勇氣面對了自己生命中的缺憾。
在陳明柔的努力下,讓每個人從小到大都上過的國文課,瞬間從縹緲、艱澀的文義理解中獲得解放,進而昇華成更深刻、更有機會透過書寫來表達的生命感動。由於在靜宜實踐有成,陳明柔進一步受教育部邀請,推動全台的大一國文革新,讓更多學子受惠。
國文課的校外教學
靜宜大一新生的國文課也首創校外教學,由老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際進入臺中舊城區,透過親近在地人文,挖掘在地議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此外也舉辦「多元敘事工坊」讓學生們能進一步將基礎中文表述能力深化為跨領域敘事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學校教師外,也會引進校外業師,讓學生學習透過故事行銷、微電影、科普傳播、在地文化行銷企劃等多元形式來進行知識傳播與推動社會應用。
除了以全校性大一閱讀書寫能力大會考來評估學生的程度外,唐傳義也觀察到學生修課後的具體改變,「可以看出他們擁有了設計思考與議題綜整的能力;有了挖掘問題的動機;以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105學年下學期成果發表會上,臺灣文學系一年級學生施孟伶提到,初入不熟悉的臺中舊城區,常覺得不知道要如何取材及拍攝陌生人,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踏查,鼓起勇氣與當地居民交談,才漸漸覺得自己從一個觀光客成為一個對場域產生感情的觀察者,如此才能跨出作品的第一步。除了化被動為主動,增加自信與勇氣外,不少修課同學也都提到自己開始有了挖掘故事、訴說故事的能力。
「未來是『三H』的教育,也就是Heart用心、Head思考及Hand實際行動,包括閱讀書寫課程在內,我們的所有課程創新都緊密連結3H,」唐傳義再次強調人才培育方式一定要改變,不能再因循以往舊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能夠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