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系之別進入大學,但是畢業時拿到的是「學院」學位,沒有科系差別,你能接受嗎?當某位學生是以電機系分數考入該系,但是畢業證書卻是「電機資訊學院」學士學位,這個改變即將成為未來趨勢。
大葉大學教務長施英隆預測,「要大家接受這樣的思維並不容易,大葉現在也做不到,但這是推動跨領域學習之後的必然結果。」
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跨域學習已被視為未來安身立命的途徑,這也是大葉大學極力要給予學生的能力。「我們先從打破系所界線開始,進而推動跨學院課程,目前總計共設計出十一個跨系或跨院學程。」不過,施英隆提到,「在跨域學程的推動上,一開始其實是不順利的。」
推動順利的三大關鍵
分析失敗經驗,施英隆認為跨域學習要成功,首先要將跨域課程的學分列入畢業學分計算,否則學生就會抱著「少修少麻煩」的心態,不願意修習跨域課程;其次,排課必須由學院主導,如此才能進行全盤考量,不致發生「衝堂」狀況。此外,為了鼓勵老師願意承擔跨領域教學所增加的負擔,大葉大學已將教學創新納入教師多元升等的範疇內,「已有十多位老師是透過教學實務獲得升等。」施英隆說。
解決這三大癥結後,跨域課程的推動成果逐漸顯現。
為了加強學生選擇意願,學程設計必須與產業連結,「我們針對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安排課程,教學採用問題導向,並且強調實作,」施英隆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大葉學生的學習動機能有所強化,「大葉學生的學測分數大約是落在37~40級分,我們希望能改善學生缺課,以及上課時滑手機、睡覺的情況,甚至讓他們在課後還願意自我學習。」
事實上,在教學藍圖的規劃上,大葉大學就是向「德國式工業大學」看齊,強調「德國式師徒制教育」,多方引進業界資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和產業界接觸。強調實作、產業導向的跨域課程,的確帶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產出了不錯的成果,例如「老人醫療輔具設計跨域專業學程」學生團隊開發的「智慧型病床」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跨院系合作 打造「智慧型病床」
「老人醫療輔具設計跨域專業學程」集結了生醫資訊、醫療工程、臨床醫學、機械工程、資訊工程、工業工程、材料工程等各領域的資源,合作的產業方是台中榮總醫院,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護理人員不易為失能病患翻身。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因為肢體不便、失能,導致需長期臥床的患者逐年增加,這些病患需依賴護理人員翻身或下床,護理人員常常會因為長期搬動病人或做翻身工作而受到職業傷害。「智慧型病床」結合高科技,讓失能病患用眼神就可控制病床起降、翻身和下床,護理人員也能利用App執行翻身等動作。簡而言之,有了智慧型病床,護理人員工作起來可以更省力,病人產生褥瘡的可能性也得以降低。
參與「智慧型病床」開發的機械系碩士生黃俊傑表示,「把想法完全做成實體,很有挑戰性,產品完成後很有成就感,希望可以早日看到病房量產,造福有需要的患者。」
繼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106年度5,000萬元獎助後,在新學期又獲得教學創新試辦計畫1,400萬元補助。大葉大學貼近社會及產業需求,培育學生成為跨領域人才的努力,大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