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東海大學-以「博雅」為核心,打造大學四年的家
2022-5-05

走在臺中西屯區的臺灣大道四段上,綿延約兩公里的紅色磚牆,是東海大學沿著大肚山坡順勢而建的美麗風景。牆內書香滿溢的綠意盎然,與牆外的行道樹相互輝映,讓臺灣大道上的喧囂車流顯得靜謐許多,也為繁忙的臺中都會區帶來一條都市綠帶。

開放校園,融入社區的大學城

隨著時代變遷,大學除了是傳遞知識及學術研究的殿堂,也與周圍社區及生活圈密不可分。校園不再被高牆環繞,紛紛開始移除圍牆,撕下「高教限定場域」的標籤,以具有穿透性的圍籬或綠色植栽模糊分界,用「開放校園(Open Campus)」為核心,打造出友善校園。

而東海大學正在興建的全新宿舍則更進一步,將其變成校門的入口意象之一。它打破過去封閉的宿舍群體概念,以一個又一個虛空間串連每棟宿舍及校園,不分校內外人士,都可以透過宿舍一樓的公共空間自由進出,甚至到規劃中的商店、美食街消費、用餐,讓學校真正融入社區,形成與都市、社區共存、共榮的大學城。

「這當然是經過許多意見整合及溝通的成果,」東海大學總務長柯耀宗表示。從二○一七年開始規劃宿舍後,無論是學校各相關單位、或是老師和學生間,都經歷過多次會議及討論。最後參與競圖的建築師事務所也達八家以上,所有人都非常投入。

最後得標的關鍵,則在於設計規劃能否融入「博雅教育」精神,讓學生透過住宿生活獲得全方位的學習。

「我們希望這是每位住宿生的『家』,而不只是休憩的地方,」從東海大學畢業的建築師陳俊言不諱言。這次的競圖經驗與過往截然不同,他把自己大學的住宿經驗投射在設計中:「過去大學宿舍強調能『睡覺』就好,就連唸書的空間都不被重視。但是想讓學生把宿舍當成家,就必須讓他們能在這裡自在體驗群體的交流生活。」

公設強化跨域交流,群組空間規劃維護隱私

於是,打破圍牆、成為都市與校園連結第一線的宿舍,就像是一般的社區大樓一樣。雖然外觀以白牆、紅磚及清水模等東海特有的建築元素融入臨近宿舍群,卻在規劃上拉大棟距,透過保留大片綠地、連結各棟宿舍的廊道及階梯廣場室方便出入。戶外的公共空間,讓人可以用「遊園」的概念穿梭在宿舍群及校園之間。

「校外朋友來訪,可以在階梯廣場席地而坐,隨性聊天、交流,是很前瞻的思維,」陳俊言說。而室內的購物區、健身房、討論室、廚藝教室等公用設施,除了帶來生活的便利性,也有助於跨學群、領域的學生交流,「就像是自己社區的公設空間一樣,」陳俊言表示。 

另一項「群組化」的空間及住宿規劃,也是全新創舉。陳俊言表示,過去宿舍常設計成長廊形式,導致中段空間的採光不足,也造成浴廁、茶水間使用上的不便。他指出,未來新建宿舍的每間寢室,都是具備獨立浴室的套房設計。一條走廊的單邊最多四間房,每兩層樓約十到十二間房為一個群組。有專屬小廚房、客廳、研討室等生活空間,也將設置各自的智慧化門禁管制系統。

換言之,性別分棟、分層的舊有宿舍管理概念也可以打破,僅需以群組分宿即可。同時,設置性別友善、無障礙空間區域,供有需要的學生申請入住,以更安全的方式貼近實際社會的生活態樣。

柯耀宗補充:「每一群就是一個家,家人之間的生活規範由家人共同決定。而每棟宿舍像社區一樣,也會依例設置棟長、志工及宿舍自治委員會,由學生自行擬定生活公約和守則。這是大學生透過住宿培養公民及社會意識很好的方式。」

強化學生參與,共同規劃新世代宿舍藍圖

在宿舍正式興建前,當時的東海大學學生議會透過審議式民主討論會,收集國內外各大學宿舍規劃資訊供學生了解,並邀請校方代表、建築師、學生代表等參與討論。柯耀宗認為,這群學生很有有想法,即使知道自己在宿舍落成前就會畢業了,還是要為學弟妹爭取最佳的居住環境。「學生積極參與學務是好事,透過民主機制讓師生站在同一個陣線、形成共識,才能創造良性溝通,」他說。

「學生提出的生活細節考量,讓我們重新以使用者觀點去思考,」陳俊言表示。透過審議式民主討論會的聚焦、檢視,可避免設計師本位主義造成的使用期待落差。「我們會把床、書桌、檯燈、網路孔這些家具和線路先一比一放入樣品房,讓學生參觀、體驗後,再回饋意見給我們,進行修正、採購,」他說。

目前規劃提供男生二九八床、女生四○二床的宿舍主體結構,預計在一一二年五月取得使用執照,並於一一二年八月完成室內裝修,則一一二年九月入學的新生,就可以正式入住這棟以全新思維興建的東海大學宿舍,展開大學生活的新頁。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24869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