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經濟學-臺灣大學 迎接後疫經濟變局,臺灣準備好了嗎?
2022-10-01

照片提供:臺灣大學

COVID-19疫情之後,你仍然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嗎?這是暫時現象或是未來常態?供應鏈變遷對於臺灣的利弊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化、少子化及人工智慧對於勞動市場的衝擊?以及如何強化臺灣社會的韌性,以因應這個劇變時代?

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教育部「大專校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的支持下,執臺灣經濟學術牛耳的臺灣大學經濟學系,集結全系之力,投入「後疫情時代全球化危機與社會韌性」研究計畫。

值得一提的,曾有國外調查疫情期間仍然運作如常的經濟學實驗室,由於臺灣疫情控制得當,因此臺大為全球六間得以持續進行研究的實驗室之一。

有韌性,社會才能度過考驗

從美中貿易戰到COVID-19疫情爆發,全球局勢變化快速,危機一波波襲來,在此背景下,「韌性」一詞躍為熱門詞彙,以此評價一個國家社會是否有能力思考、處理、解決驟然而至的諸多考驗。

為協助釐清臺灣在此劇變時代面對的衝擊及提出應變之道,「後疫情時代全球化危機與社會韌性」研究的探討面向廣泛非常廣泛、議題多元,包括供應鏈、勞動市場、人工智慧(AI)影響、高齡化/少子化,後疫情時代的實驗經濟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

供應鏈布局,從全球化轉變為在地化

「許多議題在疫情前就已存在,但是疫情發生為某些發展加入更多變數,」研究計畫總主持人 -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蔡崇聖說明。

例如在供應鏈變化方面,過去,企業選擇設廠地點多以「成本」為優先考量,然而在美中貿易戰中,美國自前任總統川普時代開始調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祭出若干技術出口禁令等,導致企業被迫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雪上加霜地,疫情封城導致的供應鏈斷鏈、全球貨輪大塞港情況,導致人和貨出不去,也進不來,迫使企業思考過去一昧追求全球化的適當性,」蔡崇聖說。

疫情影響,加上疫後時代的地緣政治因素持續發酵,加速企業的供應鏈布局從全球化轉變為在地化及區域化。研究指出,我國的企業大量於中國設廠、貿易進出口一向高度仰賴中國,此情況勢必於疫後時代有所調整。

照片提供:臺灣大學蔡崇聖教授

彈性工時及地點,釋放更多勞動力

勞動力議題方面,臺灣現今面臨的勞動力缺乏、人才難覓問題,已成為各個產業領域共同的痛,解方為何?研究指出,疫情之下全球興起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現象延續至疫情後,可以觀察到勞動工作型態已因此產生長遠改變。遠端工作模式能夠突破爭取人才的地理限制,企業甚至能向全球徵才,人才即使遠在天邊海角,也能為企業效力。

更彈性的工作地點及時間,亦能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包括家庭主婦等族群得以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研究也分析指出,若要進一步促使更多女性進入職場,需先建立完善的長照系統。

過去,一般認為女性之所以退出職場,多是因為需照顧年幼孩子,然而,近年情況發生變化。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導致婦女退出職場的因素,更常見是女性必須放棄工作,回家照顧長輩,畢竟臺灣家庭傳統往往將婦女視為老年照護的主要人力。因此,若要善加利用女性勞動力,就必須解除放在女性身上的照護重擔。

精確分析,釐清真實情況

針對諸如此類疫情驅動的變化,此研究提出精確數據及分析,做為政府擬定政策的參考依據。蔡崇聖特別提到,許多研究採用大數據分析(Big data)、實驗經濟學等方法進行,「相較於問卷調查資料分析,現在的經濟學更傾向取得第一手的消費、健保、國民所得、海關等行政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貼近實際情況。」

藉由各個議題的深入探討,「後疫情時代全球化危機與社會韌性」旨在精確分析整體社會面臨的挑戰,藉此探究臺灣應該如何強化韌性,以因應後疫時代的變局。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2919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