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位於臺北市北投區關渡與新北市淡水竹圍交界的山丘,一棟棟紅磚建築依山而立,宿舍及休閒運動區皆位於校園高處,當住宿生下課後,從各系館順著山坡步行而上,到了宿舍也是氣喘吁吁了!尤其,有些同學背著沈重的樂器或道具、戲服上山,即使只是一小段路,都是負擔。
「綜合宿舍及女二舍共同生活圈整體改善工程計畫」,就是為了優化學生的生活品質,於二○二二年底前,分兩階段完工。當同學們回到宿舍後,可以坐在宿舍前方的小廣場小憩、在交誼區沙發喘口氣、坐下來聊聊天,「這就是我們希望達成的跨域交流目的。」臺北藝術大學學務長林于竝談起修砌、改建兩棟宿舍公共空間的初衷。
專業分工形成疏離感
「女二舍已經蓋好二十七年了,前幾年才剛進行房間整修,所以這次把重點都放在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找回過去在蘆洲創校時跨域創作的生命力。」林于竝從校史及整體藝術創作的發展軌跡,談起了這次宿舍整建。
許多人可能已經忘記,甚至還不知道,臺北藝術大學的前身為國立藝術學院,創校之初並無自己的校地,連教室和宿舍,都得向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前)蘆洲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及國立道南中學租借,「由於校園小、學生人數也不多,再加上國文、英文等共同科目都要一起上,音樂學系、美術學系、戲劇學系和舞蹈學系的學生幾乎天天生活在一起,在專業創作上也互相影響,常常可以見到不同科系間跨域共創激發出來的強大藝術量能,」林于竝指出,跨界創作對於藝術領域的學習,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三十二年前,北藝大搬到關渡校區,每個系所逐漸有了各自的系館,「戲劇系的排練場、音樂系則是看主修的樂器,有不同的練習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林于竝的觀察是,「越來越專業之後,卻也越來越疏離,也因此在創作上缺少了跨域動能,這是很可惜的。」
「我們一直希望找出讓學生自然而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雖然在課程上安排了跨域週,強迫學生跳脫舒適圈,只能選擇外系的課,但似乎效果不是非常明顯,」林于竝表示,校方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一個讓各系學生都必須停留在其中的空間,「我們想到的就是餐廳和宿舍,剛好教育部也提出了針對公共空間改造的『新宿舍計畫』,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綜合宿舍及女二舍的改善工程討論就此萌生。
打開隔間,衝破領域隔閡
以女二舍為例,無論是戶外的休憩小廣場、或頗具現代感的交誼區,都是從原先的辦公室釋放約三分之一的空間,透過打通隔間與空間重新規劃,讓整體的公共空間變得更開闊,「為了引導學生從進入宿舍大門,就可以透過五感開始放鬆,我們在家具選擇上,也符合藝術大學的風格。」林于竝表示,經過一個多學期下來,同學們的反應都很好。
另一個使用率非常高的則是與交誼區相鄰的廚房,「除了冰箱之外,也提供電磁爐和微波爐供學生使用,甚至還邀請老師開課,教他們如何做出美味又簡單的宿舍料理。」搭配一體成形的料理餐桌,備料、烹煮、用餐一氣呵成,期待讓食物的香氣打開話匣子,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
在設計師的巧思之下,各層樓原先被作為洗衣房的空間,改造為適合休憩喝咖啡的角落,「拿掉洗衣機,不只減少噪音,也讓轉角或走道的視線顯得更加寬闊;原先的空間擺上小吧臺和高腳椅,成為可以沈澱或三五好友聊天的空間。」林于竝非常喜歡這個設計,至於洗衣服需求,集中到頂樓的洗衣房,同樣設計一張大平台,讓同學們可以帶著電腦,在等待衣服洗完的時候有機會互相討論課業,或趁此機會和其他科系的學生聊天。
五感引導宿舍公共空間規劃
目前,女二舍也趁著暑假進行加裝電梯的改建工程,林于竝表示:「之前因為樓高僅有五層,所以沒有裝設電梯,對於行動不便或背著大型樂器、道具的同學來說,的確比較辛苦。」
北藝大接下來還有其他的宿舍改建暨新建宿舍計畫,林于竝認為,透過這幾次改建的經驗,也能更貼近學生對於宿舍的需求,「就像現在學生很重視插頭夠不夠用、網速快不快,這些在房間改建比較容易做到,公共空間則要考慮整體的布線、容流量和隔間、設計等問題。」
受限於北藝大在山上的地理位置,校方盡量滿足學生需求,對於新世代的大學宿舍,林于竝也有另一套看法,「藝術創作需要有沉靜的空間,所以未來我們應該會慢慢將取消四人房的配置,改為單人房居多,讓房間成為比較個人化的設計;另外再透過設置討論室、排練室、餐廳、廚房等可以透過五感與人溝通的公共空間,強化跨域結合的功能。」若是真能朝此方向,為大學宿舍重新塑造公、私領域的配置與美學典範,勢必又將掀起另一波新宿舍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