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少子化對臺灣技職高教體系的衝擊,教育部於二○一七年開始鼓勵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入學,除了讓學生得以進入產業現場獲得實作經驗,同時也能保障收入,確保在臺留學期間的生活無虞。在普遍缺工的產業現實中永續育才,以扎實的訓練充實臺灣所需的中階人力,在學生畢業後,不論是續留臺灣或回到臺灣企業在母國的分廠,都是優質的技術人才。
自此以後,臺灣的僑外生國籍也逐漸產生變化,從原先文化及語言適應能力皆高、可採混班教學的馬來西亞與港澳學生為大宗,轉為來自越南、印尼及馬來西亞三國的學生,達到一半以上的僑外生占比,甚至遠從印度、非洲、蒙古等地而來的學生也陸續出現在校園,「教學語言」對學習成效的影響逐漸浮現檯面,學校也必須跟著轉型,推動英語授課。
不僅如此,根據靜宜大學國際長林沛澧觀察,整體僑外生主修的科系,也在疫情前後有所變化。在疫情前,許多僑外生因為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民主體制及豐沛的創作資源慕名而來,選擇文、法、商及藝術類科系。但疫情後因為整體產業型態更迭、地緣經濟變動等影響,地球村的態勢越來越明朗,「僑外生寧願選擇商管、工程、餐旅、藝術、資訊等科系,因為這些都是各國大量需要的人才。」
照顧學生權益優先,遏止國際生教育亂象
教育部於二○二二年四月祭出鐵腕,發布「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以下簡稱擴大招收僑外生計畫)」,以學生權益為優先,從源頭到查核機制的建立,遏止各種亂象產生。
由於靜宜大學長期以來採取模組化的方式,彈性招收境外生,提供完整的生活輔導與獎助學金申請機制,並且配合完善的升學或就業輔導機制,獲得烏干達與史瓦帝尼留學生信任,不僅接收其中一位學生,更協助教育部安排下三十多位學生重新媒合至其他學校與相關科系,並且確保原校負擔學生學費及生活費用的承諾不跳票,讓學生安心完成在臺灣的留學計畫。也因此,林沛澧亦受教育部委託擔任「擴大招收僑外生計畫」主持人,優化、盤點整體高教新南向招生及教學作業。
學好英語或華語,才能顧專業
在教育部的規劃中,計畫推動的重點有兩個方向,包含菁英型育才的「重點產業系所招生」及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為主的「設立國際專修部」兩項策略,讓人才培育回歸教育本質,而非本末倒置,配合產業或學生打工需求。
( 一)重點產業系所招生:學校系所可依據國科會列出的智慧機械、生技醫藥、綠能科技等5+2重點產業領域,招收學、碩、博士生,並採用全英語或華語授課,但是學生必須具備使用授課語言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
(二) 設立國際專修部:學校必須設立專責國際學生學務、教務的「國際專修部」,從國際學生之生活適應、學習到就業輔導建立一套專門機制;以開設專班或在現有製造業、營造業、農業、長期照顧、電子商務(含資訊處理)及服務類科等六大產業領域相關系所,採取一年華語課程+四年專業課程的方式,招收僑外生。
從以上兩項策略可見,教育部為了確保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吸收,維持一定的高教品質,雙雙從學校和學生兩邊設下了語言門檻,強化僑外生的華語能力,「這其實類似英國的預科制度,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國際專修部的進來的學生,經過每週至少十五小時,一年至少七百二十個小時以上的華語課程之後,至少要達到華語能力測驗A2基礎級,相當於高中畢業,到國外唸大學該有的基礎程度,到了大二以後則要達到B1進階級,」林沛澧說。
主文化與原文化融合
有鑒於過去許多弊端多來自於不透明的仲介制度,在「擴大招收僑外生計畫」也禁止學校與仲介合作,一經查處將移送檢調偵辦,林沛澧進一步說明:「我們跟教育部共同研擬了查核機制,從計畫上線至今,已經無預警到各校針對招生、課程、師資及學生權益等面向查核過七十二次。」目前各校也越來越清楚新制的作法,教育部希望採取鼓勵的方式,針對配合的學校給予如增額、獎助學金等獎勵機制。
「例如尊重印尼學生的宗教信仰,提供清真食物、設立專屬禱告室等生活上的照顧都是必須的,先做好這一塊,才容易讓僑外生在主文化和原文化的衝擊之下逐漸融合,」林沛澧轉而以靜宜大學舉例:「我們會安排輔導老師及學伴,協助境外生更快融入臺灣生活,也會鼓勵系上開設如『觀光中文』等科目,強化境外生的文化共感力。」
目前,第一批招收的學生,如果順利通過華語能力測驗的話,也都開始了大一新鮮人的生活,進入專業學習的領域,語言可以順利接軌;而學生因為可自由工讀,學校也有可以獎學金綁學業成績的方式,管控學生過度打工、忽略課業的情形,既可達到經濟支持亦可兼顧學習成效,可謂一舉兩得。
未雨稠繆精進留臺配套
下一步,林沛澧認為要思考的是這批學子的留臺規劃,同時必須將專業人才與技術人才分別規劃。
以專業人才為例,過去許多僑外生的案例可以提供進一步思考,以目前從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畢業,目前在系上擔任助理的蘇詠然來說,畢業後希望能留臺發展,甚至進入事務所工作,但是考量到評點制對公司規模的限制,於是決定接受助理教授李長蔚的建議,留在容易取得身分的學校擔任專案助理,李長蔚表示:「其實先前馬來西亞和印尼僑外生表現都非常好,如果我們能夠解決評點制的問題,對於吸引人才留臺是很大的動力。」
林沛澧也認同,「永久居留證」是一項很重要的留臺誘因,「日本、韓國少子化的危機都走在臺灣前面,我們正在經歷的,他們都曾經走過。」無論是增列相關產業領域、以獎助學金搭配未來對學校或企業回饋機制、或是經由跨部會協商規劃出系統性的專業人才與技術人才留臺工作配套制度,都是激勵學校對於輔導、媒合學生就業規劃的動力。
臺灣大學「引路人計畫」重視每個僑外生的專業能力;靜宜大學的「國際交流展Glocal Exchange Fair」也以適才適用的方式,建構一套平台,創造廠商與僑外生的媒合環境,林沛澧說:「不僅如此,學校也必須邀請真正懂國際教育的專家,來改變行政人員的國際觀,形成永續人才培育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