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新宿舍計畫二.〇啟動-五年宿舍大變身,教育部與大學獲國際大獎提名
2024-11-04

經過五年的努力,由教育部與各大學攜手推動的「新宿舍運動」,成功突破過往大學宿舍強調簡樸的傳統,融入美感與品味,從學生的實用體驗出發,總共打造出三十一個健身運動設施、四十一個跨文化廚房、十個創新創業中心、十一個藝術空間、三十二個戶外空間等全新概念的宿舍公共空間,將學習場域延伸到宿舍,翻轉了生活與美學教育,更因此入選具有「東方設計奧斯卡」美譽的日本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

「這次得獎,並非僅因為某所學校的宿舍改建得很有特色,而是因為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由官方發動的大規模學生宿舍改造計畫,從輔導機制、補助機制到整體運動推動都相當完整,」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同時擔任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宿舍提升宣導團隊主持人的王俊雄表示,GOOD DESIGN AWARD評審看中的,是在新宿舍運動的設計與補助機制中,透過多樣化的激勵與輔導機制,藉著公共空間的完善規劃、宿舍周圍景觀的整體設計,甚至文化資產的活化與保護等方法,將補助提升至最高五〇%的額度,「也就是說,這個計畫根據個案的不同需求,由專業輔導團隊協助學校和設計團隊通過審查,是一個極具民主精神的過程。」

打造新世代的宜居宿舍

新宿舍運動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產、官、學、研皆投入相當多人力與物力,並正視長期以來臺灣的大學在學生宿舍資源配置上的不足。過去,學生宿舍普遍缺乏合理的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規劃,而教育部基於宿舍屬於自償性資產,未納入補助項目,導致宿舍規劃只重視床位數量與經濟規模,形成「讓學生有個睡覺地方即可」的認知,無形中使宿舍成為校園中最落後的空間。

近年,陸續有大學老師與建築師到國外參訪後,看到優質的學生宿舍設計,希望將這些概念帶回臺灣,讓宿舍成為校園生活的另一個重心。譬如: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宿舍,其環狀設計彷彿樂高積木般堆疊。公共空間部分,交誼廳、公用廚房、自助洗衣房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專門的練團室。每間寢室配有大片落地窗和陽臺,提供充足的採光和新鮮空氣,合理的室內空間規劃更符合現代人追求的「宜居」理念,就是很好的例子。

是以,教育部在推動新宿舍運動之初,便優先注入實用和美感改善宿舍的公共空間。進入二.〇階段,計畫從人本角度出發,將「寢室內部空間規劃的合理性」、「設置無障礙寢室」及「學生心理諮詢輔導工作站、宿舍哺乳空間、跨性別學生入住規劃、育有六歲以下子女之碩博士生入住相關規劃」等納入審查項目,進一步落實將教育延伸至宿舍的理念。

負責審核及輔導團召集的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宿舍提升輔導團隊主持人、雲林科技大學創意整合設計中心主任鍾松晉表示,經過五年的推動,大學宿舍的整體品質已有顯著改善,「當我們檢視新宿舍運動一.〇的成果時,發現只要學校願意轉換思維模式,投入適量經費,釋放部分床位,增加公共或休憩空間,即便是舊宿舍也能煥然一新。例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的十一舍改建後,新增的健身房、地板教室和寬敞的洗衣房,都是學生利用率很高的公共空間,也帶動鄰近的清華大學共同提升學生的住宿品質。」

打破舊有「管制」思維

至於新宿舍計畫二.〇新增的審查標準,來自過去五年推動過程中陸續發現的問題,或反映了現代教育的新趨勢。鍾松晉解釋:「以寢室為例,我們看過很多規劃比照五十年前的老式設計,忽視學生私領域空間的合理性,每間寢室的面積過於狹小,也沒考慮梁柱的位置或天花板高度,睡上鋪的學生坐起來就可能撞到頭。」

另一個重要的變革,是打破學校過去的「管制」思維。鍾松晉指出,「這是我們從一.〇起就強調的核心價值,如果無法改變這種思維,就無法通過審核。」他解釋,目前許多學校的行政人員、家長甚至學生,對於男女同層或自然混住的宿舍管理方式仍持保留態度,但希望學校能逐步順應「性別平權」的趨勢,採用單元分區或分層管理的方式,模糊性別區隔。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至少應保障跨性別學生的入住權益,並在公共空間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創造男女學生能自然相處的公共場域,「要改變學校行政人員保守的管理思維確實困難,但只有跨出第一步,才能繼續向前走。」

基於同樣的出發點,過去多數學校將「學生心理輔導空間」設置在行政大樓,這樣的安排帶有管理的意味,與現代潮流不符。王俊雄指出:「雖然有些學校將輔導空間移至學生活動中心,但因為人流仍然多,導致隱私保障不足。若能將這些空間設置在宿舍區,則能更自然地保護學生隱私,並提供他們在熟悉環境中獲得支持的舒適感。」

重視擁有國際觀的高齡求學者權益

學生宿舍的改革契機,實際上與「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息息相關,這一現象導致大學住宿生逐漸變少。王俊雄認為,宿舍應該承擔生活教育的功能,「當校園內的住宿環境得到改善、品質提升後,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更有機會帶動校園內其他空間的改善,進而吸引優秀,甚至是攜家帶眷的外籍研究生。」

言下之意,就是應該開始重視過去被忽視的「高齡求學者權益」。王俊雄指出,臺灣自二次戰後,大專以上的總學生人數一直持續成長,主要以未婚、年輕學子為主力。直到二〇一〇年,因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才出現反轉跡象。因此,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等研究型的學校,皆出現碩博士生比例增加的情況。有鑒於國外一流學府的碩博士生宿舍,往往以家庭入住為考量,這也是臺灣頂尖大學廣納優秀國際研究人才的機會之一。

鍾松晉也同意這個觀點,「規劃現代宿舍的人必須擁有國際視野,並以宏觀的思維進行整體考量,像臺灣大學的國際生就希望宿舍內有公共廚房、交誼廳、健身房等設施,學校也以此規劃,滿足學生需求;外籍生眾多的成功大學則是順應學生需求,將公共空間的內牆打穿,以透明玻璃重新隔出討論室,因為太受師生歡迎,還從原本的免費借用轉變為付費租用,學校的積極作為,就能獲得學生的正面反饋。」

專家委員專治改建疑難雜症

在教育部決定推動「新宿舍運動」之際,各校為了完整傳遞新世代學生宿舍的理念與執行方式,在提案審查前及計畫書撰寫上,說明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經由說明會、工作坊和講習,諮詢宣導團隊的委員。而進入審查階段後,審查委員會根據各自的專業,依據計畫要點一一提出說明,最後採取合議制,決定是否同意申請。

如果學校多次修改計畫書,都無法通過審查,鍾松晉也會啟動輔導機制,召集輔導團到校參訪,跟學校和設計師面對面溝通,明確指出改進的方向或提供協助,有時候委員憑藉專業知識,一眼就能點出問題,並提出解方,幫助學校節省公文往返的時間與經費支出,例如:有些學校聘請室內設計師進行公共空間改造,卻始終無法獲得建造執照,輔導團現勘才發現其中一道要拆除的牆是結構牆,建造執照自然發不下來,唯有更改設計一途。

至於近幾年建築業皆面臨的缺工、缺料問題,教育部已在計畫中保留一〇%的物價調漲空間。此外,經驗豐富的審查委員也會從物料特性、時間變數等方面,考量預算合理性,幫助學校把關。輔導團可說是一座平臺,利用自身在建築、工程和設計方面的專業,成功串起學校、設計團隊和教育部,促進各方之間的有效溝通,確保在合理的預算內達成最佳成果。

王俊雄和鍾松晉不約而同地表示,隨著新宿舍運動從一.〇階段進入二.〇階段,仍有部分學校因前後任校長的意見不同、行政人員心態保守等因素而打退堂鼓,十分可惜。他們期待更多資源豐厚的國立大學能積極參與計畫,將其視為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住宅來規劃和經營,從而帶動起新一波大學宿舍革新風潮。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97937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