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中山大學-精實賦能,實踐貨櫃屋創業精神
2025-3-06
文字/陳筱君  攝影/陳俊傑

坐擁西子灣日落美景的中山大學,幾年前將一座彩色貨櫃屋搬進校門口警衛室旁空地,作為全校師生與校友的創業基地,讓他們有機會從高雄這座南方海洋都市出發,以每期五個月的方式,透過商業、行銷、財務、法務及產業趨勢分析等系列精實的創業培訓,為新創團隊建構創業所需的知識與能量。

「自從我們打造出這座貨櫃屋之後,已有一百二十多個新創團隊進駐,以這裡為起點,接受我們輔導的新創企業也達到二十八家,」中山大學林韋至產學長分享貨櫃屋的育成成果。這些參與「中山貨櫃創業計畫」的團隊表現亮眼,更有部分團隊循此管道獲得進入「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以下簡稱創創計畫)實戰平臺的機會,包括推出「智慧會議助理」的資管系PAMA團隊,以及開發實境解謎遊戲,透過線上、線下串聯國內外組織,號召志同道合的地球公民一起參與淨灘活動的Cappop團隊等。

中山大學長期重視產學合作,憑藉鄰近高雄港和南部科學園區的地利優勢,過去在理、工、海相關領域,透過與企業對接展開的技術創新與研究都發展得相當好,深具亮點與特色,連管理學院的世界排名也成功躋身前五十強,這些成就為過去全球產學營運及推廣處(簡稱產學處)推動創創計畫提供了寶貴的養分。現任李志鵬校長上任之初,即希望未來能將「AI平方」的概念融入校園,秉持「藝文與包容、前瞻與創新」的願景,實現人文與理工並重的教育理念,因此,跨域結合將成為下階段新創團隊輔導的重點。

點燃三創之火,燃出跨域火花

要在校園內推動跨域創業生態圈並非易事,機械系任教多年的林韋至老師坦言,大學生與研究生對創業的想法和需求差異很大,所需的激發與協助方式也各不相同,「面對大學生,我們要做的是激發他們內心的創新、創意、創業火苗,透過校園擺攤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學校提供的三創資源,吸引他們參與跨領域共學、人科學程、短期精實創業培訓等活動,逐步培養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基礎打好後,才能幫助他們進入新創初期,參與創新創業趨勢的培訓。」

在引導學生走上三創之路的過程中,老師的角色至關重要。目前,中山大學鼓勵教師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擔任學生團隊指導教師,並參與學生團隊共同技術創業。此外,學校還定期辦理各項創業講座與交流會、深化與跨域產業間的連結、推薦合適老師擔任教育部計畫的種子教師等方式,透過一系列教師賦能與資源串聯,提升他們的前瞻選題能力,深化跨域創新創業交流力。

至於跨域合作成果,近年來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各大產業,政府資源挹注豐沛,如何導入醫學應用的研究更是成為顯學,校園內的相關研究、甚至每一期進駐貨櫃屋的團隊,均有主打智慧醫療技術或運用產品開發的創新方案,包括智能頭痛管理、幹細胞能力強化培養基和精神暴力蒐證APP。其中,音樂系師生團隊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的合作特別引人關注。這段合作契機源於音樂治療已經普遍運用在促進特殊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音樂系師生團隊為了解決學齡前兒童的學習障礙問題,提高這群慢飛天使的專注力和早療成效,開發了一款音樂智慧包APP,旨在協助小兒科醫師進行音樂治療,並期待未來有機會真正落地,此外,中山大學聯手高雄市政府與日月光,辦理永續高雄青年創業挑戰賽等青創賽事,積極培育高雄新銳創業人才。

從南方之都航向世界

林產學長認為,隨著淨零碳排、SDG s永續指標等國際新興需求興起,新創事業從發展之初就應該放眼國際,「不能只侷限在臺灣市場,從研究創新開始,就必須強化國際力,」因此,除了在共學群、人文科學等學程以及整體產業環境等課程中融入相關內容,深化基本學識外,「我們也打算招募國際團隊進駐貨櫃屋,希望透過團隊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輔以中山創新創業基金補助及投資等激勵機制,為校園團隊的國際力加值。」

目前,中山大學已有部分團隊朝此方向努力,包括一群行銷傳播管理所學生創立的「洛原團隊」,其中一位創始隊員來自臺東阿美族部落,除了推動部落觀光,還以一款蘊含情感與文化的「初戀日洛」洛神花蘋果氣泡酒,獲得U-start原漾計畫兩階段肯定,共計九十五萬元的創業基金。另一支由光電系洪勇智老師領軍的研究團隊,以矽光子為研究主題,已獲澳洲企業支付一千六百萬元取得相關專利的技術轉移,這些都是中山大學多年來深耕三創教育,從南方海洋之都航向世界的最佳範例。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41198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