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掌中乾坤,玩轉外語教學
2019-7-08
文藻外語大學

初夏的上午,高雄三民區的校園裡,上演著一齣名為「龍鳳奇緣」的現代布袋戲碼。吸引觀眾眼光的,除了亮麗的人偶與豐富的聲光特效,更特別的在於這場戲是以「英語」演出。

由文藻外語大學學生演出的這場戲,不只包含了文藻3年來在布袋戲「在地國際化」的成果,更藉由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挹注,透過工作坊延伸,廣邀臺灣各大學語言學系教授,希望讓文藻的經驗擴散到更多學校。

什麼是在地全球化?

有鑑於「全球化」與「在地化」越來越密不可分,語言也成為當中最重要的黏合劑。

為了讓語言教學結合歷史、文化、表演及影音等多元領域,文藻外語大學副校長施忠賢自105年起,就以「布袋戲在地國際化」為主題,展開一連串的創新語言教學實驗。

以布袋戲為主題,除了因施忠賢從小到大見證布袋戲在不同時代都能引領風騷,更因著眼於它的「可塑性」。

「自然生物與景觀、人造建物都無法成為文創代表,因為它們是靜態、已完成、不具可塑性的事物,唯獨布袋戲可以,」施忠賢說道。

施忠賢認為,就代表國家的意象而言,「在地」特色必須具備有「國際」發光的條件;在發展「國際化」過程中,也會回過頭來增益「在地化」的特色。這種「在地」與「國際」相輔相成的模式,才是成功的臺灣意象展現。

開發布袋戲多元形式

為此,文藻外語大學這項創新教學實驗,除了以「在地國際化」為主軸,建構出一套完整的研究與實務策略,更搭配攝影、數位等元素,運用年輕世代的創意,期待讓布袋戲文化再創新局。

施忠賢說明,這場實驗的6大主軸,包含外語翻譯、海外展演、現場模式、師徒傳承、在地深化及國際推廣,由不同組別分別進行。

在進程方面,則從歷史的爬梳開始,結合攝影課程,將過程記錄下來,再透過展演、國際移地研究等方式豐富內涵。不同小組平時進行自己的研究,學校再透過工作坊及展演方式,讓不同組別的學生相互交流,合力創造一個美好的演出經驗。

施忠賢分享,布袋戲從17世紀中期起源自福建,18世紀中期傳入臺灣,1970年黃俊雄率領真五洲劇團將布袋戲搬上電視演出,締造97%的收視率,開啟電視布袋戲的時代,2014年霹靂國際多媒體正式上櫃,更成為臺灣第一個文創股票,將觸角延伸至更多國家。

在文本部分,從原本改編歷史、小說題材為主的「古冊戲」,至金光戲時轉為以劍仙武俠為主流,衍生出劇情「規格化」的現象。

尤其在金光戲出現後,這個被稱為最具「臺灣味」的布袋戲類型,劇情逐漸集中於劍仙武俠的架構,人物雖有不同,但劇情往往不脫離正、邪之間「對立──鬥爭──消長」的結構。這種現象直到電視布袋戲的時期仍舊沒有改變,反而被強化了。

以「雲州大儒俠」為例,劇裡明朝與苗疆兩大種族與政體,以史豔文和藏鏡人分別作為善、惡兩大集團的首領,「雲州大儒俠」的成功,透過無線電視的無限觸角,將這種敘事模式全面性推擴至當時民眾心中,成為民眾對於臺灣布袋戲的最深切印象。

而從掌中戲到金光戲到電視(電影)布袋戲,各具不同的布袋戲操偶、場景(平臺)、口白、戲偶,以及敘事內容的變革,短短半世紀之間,進行了好幾次典範轉移的過程,此一過程,最後造就了「布袋戲臺灣化」 的結果,進而打造了布袋戲的臺灣品牌。

可惜的是,由於以往布袋戲的傳承主要透過「師徒制」,不利於推廣,因此這項創新教學法的第4大項,即在引導學生將布袋戲的傳承設計成「教案」,透過系統化的整理,有利於催生更多文創種子教師。

校內4大學院一起來

除了透過教案,拆解傳統師徒制的元素、萃取出精華,這項創新教學更透過「多元語庫」、「數位學園」及「中外典範」等3方向,推動布袋戲的「在地國際化」。

其中,「多元語庫」以語言為主,有步驟地針對布袋戲的專有名詞、劇本內容進行語言轉譯,儲積這些多元外語的翻譯成果,並開放成為各界從事布袋戲外語化時的共同資料庫,以便未來更有效地協助布袋戲的語言翻譯問題。

「數位學園」則逐步建立布袋戲團的共識與聯盟,將戲團的資訊、表演內容等數位化,及從戲團的傳統技藝轉製成的數位課程,以公開的形式分享給大眾。

「中外典範」則結合文藻外語大學4大學院,包含文教創意產業學院、英語暨國際學院、歐亞語文學院,以及全人教育學院,從文學與戲劇範疇、文化內涵、社會價值及行銷模式等角度,探究布袋戲中的臺灣元素,及拓展國際的條件與方式,推動布袋戲成為兼具在地與國際特色的戲劇。

施忠賢認為,當學生有了這樣跨域整合、多媒體產出的經驗,未來就可挖掘更多臺灣珍貴的文化元素,甚至融合東西文化,創造出屬於當代的文創產業。

中日交流激盪火花

基於「國際化」的最終目標,移地研究也是此一創新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

施忠賢分享,從106年起,學校就帶著學生到日本進行臺、日偶戲交流,第一年參訪的是日本公認偶界藝術性最高的國立文樂劇場,臺灣成員除了文藻大學師生外,也包含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駐館團隊「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其中包括偶頭雕刻師、造型師、偶衣師、操偶師、口白師,以及音樂製作與演出人員,進行全面性的交流。

特別的是,在此一行程的尾聲,三昧堂的公孫長歌與慕容映雪,更與文樂人形女偶即興合演一段大阪奇遇記,內容逗趣,堪稱臺灣布袋戲偶與文樂人形偶首次同臺的歷史畫面。

由於交流的形式加入了展演,有助於讓前面的參訪加以內化,加深對雙方文化差異的理解。

施忠賢認為,要打破布袋戲總是以劍仙武俠為題材的規格化現象,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不同文化的對比。從對比中,除了可以了解自身文化的差異與優勢,也可以刺激出更多的劇情與元素。

「就如同霹靂國際多媒體過去曾和日本漫畫《火爆球王》合作,也演過吸血鬼。」施忠賢認為,許多嘗試在短期間內或許看不出成果,但對於參與期間的人,已累積了很寶貴的經驗。

從深耕本土文化起始,透過展演、影音、數位平臺等方式逐一累積教學成果,文藻外語大學的這項創新語言教學,也將透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將日語、臺語和印尼文等語系納入,並透過線上平臺、社會設計與服務學習等進行場域實踐。

「語言教學其實是一座橋梁,可以跨人文藝術設計、教育、通識、社會及理工等學門,激發參與教師重新思考語言教學與場域實踐之間的互動機理與共鳴之道。」施忠賢說道。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07519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