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意 〉中央大學-不讓人才變通才,特殊選才找到明日之星
2021-3-06

世界變動快速,正規化方法不足以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必需仰賴勇於突破框架、不受窠臼局限的人才,並為他們預留可以發揮的空間,人類社會才有機會走出新的未來。

想要發掘這類「異質」的人才,當然不能循一般的考試升學老路。傳統升學門檻對各學科設下分數標準,擁有特殊專長的學生,可能在第一個分數關卡就被淘汰了,更別說被看到,乃至於發光發熱。大學「特殊選才」管道的設置,目的就是為這些非典型創新人才另闢蹊徑。特殊選才入學管道不看學測、指考等筆試成績,每年在學測前放榜。

以中央大學來說,於一○五學年度開始以特殊選才管道招收學生。從一開始全校僅收八個名額,至今已增加到一屆四十二個。不過,目前多集中於理工科系,中央大學教務處規劃,未來從理工到文史科系都要進行特殊選才。

其中,「Seal」團隊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

能進頂大,不靠分數靠專業

二○一九年,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全球二二九個城市同步舉辦的「Space Apps Challenge」(NASA國際黑客松競賽)中,奪得臺北場亞軍的隊伍「Seal」,由來自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五位同學組成。他們五人都是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進入中央大學就讀,「Seal」後來取得進軍國際大賽及參觀美國佛羅里達甘迺迪太空中心的機會。

這五位同學在高中的學測模擬考成績,約落在五十級分左右,與當屆中央資工系入學的六十八級分差距頗大。所幸有「特殊選才」這個管道,讓他們得以憑藉自己傑出的設計程式能力,敲開頂尖大學的窄門。

「對於自己拿手的專長領域,他們充滿熱情,且主動探索更多知識,願意耗費龐大心力及時間在解決實務問題和程式設計上,勇於嘗試錯誤,」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陳慶瀚提出他的觀察,「然而,對於不感興趣的科目就表現欠佳,這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失去自信。」

修正制度,讓人才出線

「特殊專長學生的學習通常是探索式的。他們喜歡解決問題,並且熱中動手做。所以有人在大一時就開始做專題,例如軟硬體整合的機器人實作,為了突破一道道難關,他們會主動吸收很多知識和技能,」陳慶瀚說。甚至,為了完成專題,促使這些學生有強烈的動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所必需的英文、數學等科目。

透過「特殊選才管道」找到這些人才,若之後又將適用於一般學生的選課及評量方式套用在他們身上,無異是要求他們在大學教育中退化,又轉成為「通才」。

因為不希望發生這樣的情況,中央大學逐步修改特殊專長學生的選課及評估方法,包括客製化課程、重視專題實作、競賽成果可折抵學分,以及專人導師制度等。

讓「害群之蟻」也能找到活路

曾經投入螞蟻解題行為研究的陳慶瀚教授說:「螞蟻群體在解決,不論是搬運食物、建築蟻窩、鋪設馬路、搭建橋時,是一大群螞蟻一起行動,但總有幾隻螞蟻的運動方向和大部分螞蟻不一樣。其實,大家都誤會了,它們不是『害群之蟻』。當群體在既有道路上受到阻礙時,就是這些平常看似亂闖的螞蟻,能為大家找到新的活路。」

在這個渾沌不明的時代中,氣候變遷、疫病蔓延等各種新興議題,不斷考驗人類的智慧。挖掘特殊人才並允許他們走與眾不同的路,是加速找到解決方案的前提。大學開闢「特殊選才管道」,正是高等教育因應這項變革的關鍵一步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0223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