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曾思茜
「惡地的土地會黏人」。七年前因產學合作初次踏入農村,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從此迷上這片天地,「未接觸之前,我以為這裡是荒野一片,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片土地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有許多特色值得挖掘。」臺灣西南泥岩惡地由白堊土構成,地貌猶如月球表面,因此俗稱為「月世界」。
從農村再生計畫擴展為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成大惡地協作跨領域團隊至今仍持續探索這處涵蓋臺南市左鎮、龍崎,以及高雄市內門、田寮的惡地地形淺山區域。透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團隊將各種可能性轉化為社區的亮點與競爭力,讓外界看見土地上人群的韌性。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國家文化路徑
成大選擇採用「資產導向」,而非傳統的「需求導向」方法。需求導向聚焦識別社區問題並引入資源來解決問題;資產導向則著重認識和利用社區已有的資源及優勢來促進發展。許多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地景,在學校團隊等「外來者」眼光挖掘下,成為吸引外界慕名而來的「資產」寶藏,例如已列為國家文化路徑示範路徑之一的「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正是因此被發現的瑰寶。
在田野調查中,團隊聽到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左鎮許多長輩回憶小時候,曾每天拿著火把在天未亮時,從草山走路去岡林上學的經驗;或是教會會友們回憶以往週日半夜得從岡林教會走到高雄內門木柵去參加主日禮拜。張秀慈透過成大建築學系副教授簡聖芬的分享得知後,很感興趣,「居民拿著火把走在惡地地形上,很有畫面感呀!我想要知道更多。」其實,張秀慈初訪左鎮時就很納悶,「這麼一座偏鄉小鎮,怎會擁有好幾座美麗壯觀的百年教堂?」
來自成大規設院、電資學院、文學院、生科院等多個院系的老師們,出於好奇,深入挖掘這些故事中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成大USR團隊從府城向東探索這條火把之路,同時,另一支團隊從內山向西走去,在高雄甲仙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與社區大學、在地組織的努力下,雙方在這條路上相遇,一段十九世紀初的歷史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西元一八六五至一八七二年,蘇格蘭皇家藝術協會會員暨旅行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展開東亞攝影之旅。一八七一年,他由廈門乘船來到臺灣打狗(今高雄),在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 Maxwell)醫生的帶領下,歷時近三週,行走於南臺灣山區平埔原住民族群聚落,以近六十張濕版攝影影像,記錄一百五十年前福爾摩沙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
湯姆生和馬雅各所走的路,正與當地居民的火把之路重疊,這條路由此從歷史中浮現,成為名為「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歷史遺跡,也成為吸引遊客深度探訪的惡地壯遊路線。「更重要的是,這件事讓在地重新認識自己,並以此為榮。」張秀慈說。二〇二一年正值湯姆生來臺一百五十週年,經過各方努力,在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加入之後,加入多元族群的觀點,讓「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成為國家文化路徑示範路徑的正式名稱。
資訊及知識傳承,減少社區困擾
資訊和知識的傳承,成為惡地協作的一大特色。「從農村再生到USR,各項計畫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資訊記錄與分享,導致每個計畫皆需從頭開始,這不僅對社區造成困擾,也是資源浪費。」張秀慈說明癥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成立了「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大社群,有效改善了此一情況,「不僅方便老師在各自領域交流合作,也促進了資訊和知識的有效傳遞,確保課程之間能夠順暢銜接,避免重複提出相同問題,減少對社區的打擾。」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開始錄製「惡地莿竹林」Podcast,邀請團隊師生及社區成員分享經驗。請在學生進入社區之前必須先聽完,縮短起跑時間。此外,課程成果也會在教師同意下分享給社區,包括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方案的報告圖表等,讓社區可以直接引用這些資料來支持他們後續的計畫提案。「透過此機制,資訊和知識得以傳承,尤其對於人口外移嚴重、與年輕一代相對缺乏與外界交流的社區來說,更是提供了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張秀慈強調。
找到合作平衡點,走得長久
在與地方合作的過程中,張秀慈強調平等互惠的重要性,「無論是大學還是地方社區,沒有一方比另一方更重要。」因此,參與者能根據自身需求找到合作平衡點,畢竟身心俱疲只會讓人對社會實踐卻步,「當地方社區提出需求時,我有時會坦白告訴對方,團隊目前沒有專業或課程可以對接任務,但會協助詢問找到其他資源的可能性。」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讓成大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更加穩固;更重要的,是讓彼此在過程中培養以同理心出發的夥伴關係,才是社會實踐的永續經營之道。
從農村再生到惡地協作計畫,張秀慈樂在其中,也苦於時間不夠用。大學教師平日身負教學、研究、輔導重任,已是忙碌異常,再加上在地服務及自己的家庭照顧,時間運用非常破碎化,「我的解法是將各項工作轉化為資源,透過場域實踐來整合。」
例如,當年適逢湯姆生來臺一百五十年,大學與地方自發性串聯紀念活動時,當學生諮詢有關於教育部青年壯遊活動構想時,她即建議學生親自走一遍湯姆生的攝影場景。在這次壯遊中,學生每到一個社區,居民會傳送照片回報學生平安抵達,因此輔導學生的同時也在經營場域。她也觀察到,透過此次走讀,學生與土地的連結愈深、情感愈濃,「就像是撒下種子,某日會萌發出投入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熱情。」她深知,無論是計畫還是合作,人,終究是所有事情的核心。
打造永續機制,確保行動繼續
大學實踐社會責任對學生來說,是一場體驗式學習,但常見學生被要求「不斷投入」,卻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為何而做?久而久之,就因倦怠感而退出。張秀慈因而特別重視給予學生反思的餘裕:「我學到了什麼?」、「這個經驗的意義是什麼?」、「下一步該如何行動?」透過個人與自身的對話、個人與團隊的對話,讓學生清楚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從而激發內在的驅動力。
計畫終究會結束,行動卻要持續。朝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校內需推動制度改革及機制建立,包括如何設計課內學習及課外活動機制,強化學生深度學習;連結教師升等與USR;打造社會實踐專責機構,讓計畫職員不因計畫結束離職;對內確保溝通管道及資源持續,對外則須積極建立大學與社區合作方法論與知識體系等。透過這些努力,張秀慈期待惡地協作計畫能夠實現「沒有USR,也能USR」的願景。
圖片提供:張秀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