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的土地,承載著稻香、藍染與溪水的記憶,也面臨高齡化、農業轉型與極端氣候的挑戰。幾年前,一場看似偶然的契機,讓成功大學跨領域的師生走進這片土地—從曾文溪流域到後壁稻田,從復耕大菁的藍染聚落到川文山的防災現場,透過友善農法、文化復興與智慧減災,嘗試為它描繪一條跨越百年的永續路徑,並與在地居民攜手,讓這片土地世世代代持續繁盛。
「這是一場美麗的意外!」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USR計畫主持人蔣鎮宇笑著回憶。當時,賴清德市長與議長希望尋求臺南農業的解方。雖然對具體內容不甚了解,他仍在校方鼓勵下提交計畫書,意外開啟這段跨越農業、文化與工程的永續之旅。
微生物翻轉稻田,後壁青農自力更生
這段旅程的第一站,是「以微生物科技導入臺南市大溪北及大臺南智慧新農業」計畫。啟動前,團隊對後壁等大溪北地區幾乎一無所知;走進社區後,映入眼簾的是高齡化、年輕人口外流,以及傳統水稻農業高度依賴農藥化肥的現況。
「後壁多是祖父母帶孫,父母外出打工,田裡化肥、農藥、除草劑用量驚人,生物幾乎絕跡。」蔣鎮宇透露,初期推動自然農法並不順利,所幸遇見一群熱血中生代青農。爾後,團隊與廠商共同研發微生物製劑,改善土壤、強化根系,使作物能抵禦高溫、病害與水患,「第二年颱風來襲,稻田積水,本應頭重腳輕而倒伏,甚至罹患稻熱病的稻作,卻因採用微生物農法而表現穩健。」
為建立農民信心,團隊舉辦「自然農法優質稻米競賽」,對採自然農法的稻米進行重金屬、農藥殘留、胺基酸含量等嚴格檢測;結果發現,經培訓農民栽植的稻米均達金質獎等級,數據優於國家標準,消息傳開後供不應求。
團隊還結合微生物技術與精密水土管理,解決臺灣稻米長期砷超標、無法出口歐盟的問題,並將技術擴展至咖啡和蘆筍產業,把農民視為「廢棄物」的蘆筍邊角料萃取開發成精華液與化妝品,創造高附加價值。
最令蔣鎮宇引以為豪的是,計畫結束後,團隊將設備、操作SOP與培訓方法留在後壁,當地青農持續運作至今,並透過匯聚三百多名農民、廠商與團隊共建的「自然農法平臺」提供諮詢、互助及技術支援,真正實現自力更生,連教育部審查委員亦為之驚艷。
復耕大菁重啟藍染,跨域學習讓學生愛上家鄉文化
第三期「臺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計畫中,文學院研究專家陳志昌擔任文化傳承與跨域連結的核心角色,其長期主講的通識課程「踏溯臺南」不僅是銜接計畫的橋梁,更成為成大學生的共同記憶。陳志昌表示:「這門課九年來吸引逾兩萬六千名學生,涵蓋五十類主題,橫跨全校九大學院專業領域,目前已帶學生走訪三十一個行政區,探索水資源、人口與污染等議題。」
要將歷史、生命科學與土木工程串聯起來並非易事。經過深入爬梳史料後,陳志昌鎖定復耕大菁、復興藍染為目標,因其自一六三四年由荷蘭人引進後,在化學染料出現前,曾是臺南重要出口產業。
他解釋:「復耕地點選在後壁『菁寮』,昔日即是大小菁栽植與藍染聚落。我們藉由蔣鎮宇老師的生物科技技術培育大菁,水資源管理則由土木工程專家的王雲哲老師負責,再結合當地農民和工藝師的經驗,逐步將藍染從歷史中找回,並將製程標準化,讓長輩也能輕鬆參與,回應在地人口高齡化現況。」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後來研究時,將家鄉作為研究對象的比例提高,顯示課程確實增強了他們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陳志昌也分享參與USR計畫對自己的影響,「跨學科合作補足我過去只看結果、忽略技術變革過程的盲點,更衝擊向來的獨立研究模式,讓我意識到合作對整合不同思維、探索新路徑的重要性。」
數位孿生技術首度落地,川文山AI防災新思維
土木工程系主任王雲哲不僅是前三期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也是第四期「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從水文與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到人工智慧數位永續系統的建置與驗證」的計畫主導人。
遇到乾旱時,團隊透過地下管線與埤塘儲存上游水源,缺水時再回送至上層灌溉,成功撐過連續八個月無雨、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充分展現巧妙的水資源管理能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旱澇挑戰。
回顧前三期成果,他以東山「你我他農場」為例。針對南部短時強降雨,團隊在果園設置淺凹槽以減弱逕流沖刷,保護植物根部土壤,同時種植根系較深的牛奶果以保護坡地表層土壤,防止雨水沖刷;前幾年發生乾旱時,團隊透過地下管線與埤塘儲存上游水源,缺水時再回送至上層灌溉,成功撐過連續八個月無雨、五十年一遇的大旱,證明巧妙的水資源管理可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旱澇現況。
第四期計畫的創新在於,從工程視角強化防災與減災,並將發展近十年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首度導入真實場域—官田川文山。這座海拔不到百米、被譽為「南部小陽明山」的山丘,長年受強降雨所擾,雨季時逕流直衝家園;王雲哲解釋:「數位孿生的核心,是在電腦中打造與實境一致的虛擬模型,彙整物理、化學、生物數據分析,能提前預測並減緩災害,保障居民生活與生產。」
歷經多年USR計畫合作,王雲哲深刻體悟工程人才須兼具多方視野:「必須從地方歷史理解人文脈絡,將居民需求納入設計;要看見生物科技對環境的作用,學會尊重生物多樣性,不再以混凝土解決所有問題,避免對歷史與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邁入第四期USR計畫,王雲哲語帶雄心地說:「夢要做大,我們希望為地方奠下未來百年的永續基石,如同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為後代帶來百年福祉。」蔣鎮宇則提醒團隊反思:「計畫結束後,你留給在地的是什麼?地方能否自力更生才是關鍵!唯有具備商業價值,成果方能永續,才能在有限資源裡創造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