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貢獻 〉「國家講座主持人」系列五: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鄭安理
2016-11-09
在全球肝癌、胃淋巴瘤研究領域,鄭安理是全球關注焦點之一。他帶領跨國研究團隊,協助發展出全球第一個得到FDA認證的肝癌標靶治療藥物,更發展出有別於傳統思維的胃淋巴癌治療思考與方法,兩項研究都對全球醫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鄭安理,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榮獲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他是臺灣內科醫學權威,多年來致力於惡性淋巴瘤及消化系癌症治療學之研究,取得舉世矚目成績,影響深遠。
即使獲獎連連,談起自己的研究,鄭安理仍謙虛地笑稱:「這都還不夠好,要再持續努力。」從事醫學研究數十年,鄭安理從不懈怠,骨子裡充滿著研究之魂。
細數鄭安理的醫學研究之路,研發肝癌治療藥物與發展胃淋巴瘤治療方式,是鄭安理最被推崇的兩項研究。這兩項研究都歷時超過10年,而且直到今日,鄭安理還在不斷精進,力求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學。採訪當天,聽著鄭安理述說著這兩段歷程,可發現兩個關鍵字:「相信」與「堅持」,相信細微發現,並堅持自我研究理念。

劃時代發現 改變胃癌治療思維

2007年,鄭安理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共同發表胃淋巴癌研究報告指出,高惡性胃淋巴癌患者並非只能接受化療才能痊癒,透過低惡性胃淋巴癌治療使用的抗生素治療,同樣可達到治癒效果。
雖然鄭安理提出的抗生素治療法不是每位高惡性胃淋巴癌患者都適用,大約只有二分之一的患者可採用,但這項新研究卻還是顛覆了早期的治療思維,也讓害怕化療的患者找到另一個重生機會。
許多人好奇鄭安理的研究想法從何而來?其實這項劃時代的研究,是來自一個微小的發現。
20年前,鄭安理在臺大醫院看診時,遇見一位從美國回臺求診的女病患,她被美國醫生診斷為高惡性胃淋巴癌,必須立刻接受化療,但女病患很害怕,很擔心做化療會改變她的容貌與人生,堅持不肯做化療,於是她決定尋求其它可行的治療方法。
當時,鄭安理感受到病人的堅持,試想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非常喜愛鑽研各類醫學研究報告的鄭安理不斷思索,也引用1990年代馬歇爾博士(Barry J. Marshall)的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低惡性胃淋巴癌(MALToma)可用抗生素治療。
鄭安理再度檢視女病患的病理報告,認為被診斷為高惡性胃淋巴癌的她,也可以試試抗生素治療法,果然不到2個月,女病患的胃潰瘍與胃瘤都不見了,這位女病患後來持續看診20年,至今都沒有再復發。
其實,當時還有一段小插曲,完成療程之後,行動力十足的鄭安理立刻做出研究報告,再投稿到國際期刊,沒想到卻被退稿連連,每個審稿單位看到報告的首要反應都是:「這是誤診,女病患根本是低惡性胃淋巴癌。」
鄭安理卻不放棄,堅持研究理念,一直向外投稿,也不斷地做檢驗,請教病理專科權威,找出證據來說服世人,後來這份報告終於被認可。
這項成就,讓鄭安理獲得2009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相關內容亦獲得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指定為美國血液專科醫師的繼續教育,並在2013年被選為大會之Educational Program,獲得全球一致肯定。

發展出全球首個FDA認證 肝癌治療藥物

在肝細胞癌的研究,更將鄭安理推上國際舞臺。2007年,鄭安理協助全球藥廠發展出全球第一個獲得FDA認證的肝癌標靶治療藥物,當時鄭安理在其兩大跨國研究團隊中,擔任亞洲多國、多中心的總主持人,是鄭安理在國際醫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里程碑。
對此,謙虛的鄭安理不斷說:「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得到成功。」肝病一直是臺灣的國病,臺灣醫學界對肝病研究已經累積相當厚實的基礎,但肝癌的抗藥性很強,所以全球一直無有效的治療藥物。
直到2003年,鄭安理發現一項可治療肝癌的元素,他查了資料才知是全球藥廠的研究藥,於是主動找了藥廠的臺灣窗口去連繫國外的研究主持人,沒想到這個人卻不太在意。
所幸,在鄭安理與臺灣窗口鍥而不捨的堅持下,終於在2007年,組成兩個跨國研究團隊,鄭安理負責主持亞洲團隊,雙方共同努力,發展出全球第一個獲得FDA認證的肝癌標靶治療藥物。談起這段過程,鄭安理至今還是很感謝那位臺灣窗口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不過鄭安理也坦言,這不是絕對有效的藥物,還在繼續努力中,過去10年間,他不斷鑽研更新更好的藥物及作用機制,已成為全球肝細胞癌研究的意見領袖,國際肝癌協會(International Liver Cancer Association)因而邀請他出任其Governing Board Member,肯定鄭安理的國際領導地位。
經過數10年努力, 鄭安理已是全球癌症治療研究的領導學者。說起念醫學,鄭安理笑稱是自我能力評估的結果。他原本想跟隨哥哥,及當時的主流腳步,選讀數學或物理等理學領域,「但後來發現,恐怕我念醫科比較有天分,」鄭安理笑說這個有趣的發現。
從小就愛看書的鄭安理很喜歡閱讀,高中時,為了確立人生方向,他曾經刻意閱讀理學方面的參考書,發現自己似乎沒有辦法學到頂尖,於是重新思考人生方向。由於父親也是醫生、大學教授,他評估後認為,自己似乎更適合跟隨父親腳步,最後考上臺大醫學院,「其實父親相當高興,」鄭安理一直記得父親的期許。
醫學院畢業後,成為內科臨床醫師,鄭安理每天從早忙到晚,卻仍堅持做研究,即使常常卡關,也從不倦怠。

服務是本質,做研究是文化 教學是天職

在採訪過程中,鄭安理不斷提及一段話:「作為專業醫生,服務是價值,做研究是文化,教學是天職。」促使他從醫數10年來,天天持續做3項工作,箇中的腦袋思考、內心壓力與時間管理,他一點也不覺得有所衝突,反而樂在其中。
對此,鄭安理直言:「我就是愛讀書,對我而言,要一直看書、做研究一點也不辛苦,我很快樂。」人生就是如此,找到樂在其中之事,絕對能夠發揮自己想像不到的巨大熱情與潛能,鄭安理證明了這個道理。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2949984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