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貢獻 〉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專注動態學、光譜學力求研究的進步
2020-11-04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林金全

「生活中化學無所不在,」採訪一開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林金全就說。因為高中科展實驗而對化學產生興趣,自此展開他投入化學研究的一生。

無論在學生與同事眼中,林金全都是個對化學研究與教育極其專注的人,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梁博煌曾是林金全的學生,他就用「執著」兩字來形容林金全對科學研究發展的態度。

反應動態學、光譜學是林金全的主要研究領域。他有許多研究成果都領先世界,並獲獎連連。不但連三屆獲得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更在2018年以立體動態學(Stereodynamics)研究獲得R.B. Bernstein的國際獎項,今年並榮獲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

對林金全來說,獲獎是一種肯定,他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感恩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林金全出身於高雄,是家中獨子。從小家裡開店作生意,父母親都相當忙碌。儘管如此,林金全在學業上從未讓父母操心。國小時,林金全各方面表現優異,但升上初中後,才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以前他不必特別用功念書,就能得到好成績,可是到了初中,不但課業深度與國小不同,同學的能力又強,這使得林金全意識到要好好用功念書。不服輸的性格加上好勝心強,讓他決定要認真在課業上鑽研。

高中三年的努力當然沒有白費,林金全順利考進臺大化學系。林金全笑著說:「其實當時填的第一志願是臺大電機,」他說。因為父母覺得電機系出路比較好,他的第一志願填臺大電機,第二志願才填化學系。或許是註定與化學有緣,榜單揭曉時,林金全沒考上臺大電機,而是上了臺大化學。

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會走上學術研究領域這條路,林金全是在大四時才比較確定。他說:「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這非常重要!」化學系出路很廣,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的個性,然後選擇適合的職業或產業。「我發現自己可以靜靜地一個人念書念很久、或者專注做實驗,」林金全說。他不愛運動、玩樂、應酬交際,生活比身邊同學單純很多,慢慢地由此探索出學術研究的方向。
大四之前,林金全並沒有一定要出國深造,儘管當時在臺大流行一句話叫:「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很多同學畢業後都直接到美國留學。由於家庭風氣傳統,父母並非一開始就贊同他出國,反而比較希望他先在臺灣找份安穩的工作。孝順又體貼的林金全,也就擱置留學這件事,先去當兵。直到後來取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獎助學金,才終於如願到美國繼續深造化學。

一路走來,問他是否曾遇到困難的時刻?「當然有!可是,我倚靠神。」林金全是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人生一定高高低低,當有信仰時,你會將眼光拉高。」他相信神會在每個階段為他做好安排,他只要全力以赴就好。

遇挫折而不氣餒,轉向反而獲得一片天

在林金全的研究生涯裡,有過兩次艱難的過程。1992年,他發表了一篇與動態學有關的論文,但因為在論文裡評論一位美國學者的論點有矛盾。往後四,五年間發表類似的主題,常被該學者審到,結局就是退稿,退回論文的評語更將他批評的一文不值。林金全說:「那些評語幾乎是人身攻擊。」如今談來,他表情很平淡,「只能怪自己太年輕不懂事。」這件事讓林金全相當挫折,即便如此,他還是努力研究再研究、持續發表論文。

另一次是2000年時,林金全將一篇關於動態學的論文,投到物理化學領域裡的重要國際期刊。然而,該期刊的副主編認為林金全的研究方法是錯誤的,將論文退回來,要他重修。「總共被退回3、4次吧,」林金全說。每次來回至少都要2、3個月,林金全沒有因此放棄,每退一次,他就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驗證再驗證。雖然對方還是不接受,但他改投其他期刊,最後如願刊登,他所使用的方法最後證實為國際學者經常應用在相關研究當中。

追求卓越的科學研究,期許自己看得更廣、更遠

每當碰到難關,林金全總在盡力後,以不執著的心態面對。問他理由,林金全認真地說,「如果你當過傘兵,生命裡的挫折都不算什麼。」當年服兵役抽籤時,他抽中傘兵,因為個頭不高,連長官都怕他體力無法承受傘兵部隊的訓練。林金全第一次嘗試空中跳傘時,除了緊張害怕,落地時還一腳直接踩進水溝而扭傷。第二次再跳傘,他依然恐懼,但怕歸怕,林金全也挺了過來。經歷過跳傘這樣生死一瞬間的歷程,往後的人生路就算再難走,林金全都認為「這有什麼好難過、喪氣的」。

縱使「人」的因素曾經使他在研究生涯中一度卡關,林金全始終不放棄的是研究的精神。即便得到國際肯定對一個學者來說有其必要性,但他更關注的還是科學研究的實質進步。

至於研究以外,「其實我的生活很無聊啦!」他靦腆地笑著說。林金全的時間都花在研究與實驗上,「我大約7點多就會在家,因為太太會等我吃晚飯。」和同樣身為教育學者的太太王瑞琦,年輕時兩人在美國相遇、相識到共組家庭,太太一直都是最支持也最配合林金全的人。所以,他一定會把每天晚上的時間留給家人。

「沒有時間想太多!」林金全說,一路走來,他始終以認真、專注的態度面對學術。「人家說你好,不一定是你真的好;人家說你不好,也不一定表示你就很差。」他強調,唯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在別人評斷時不迷失自己,既不過度自責,也不會太過驕傲。

在林金全任教的30多年中,看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他總是鼓勵年輕人,一定要把眼光放遠、格局拉高。「勇敢走出去!」這是他想對年輕人說的話。無論在學術、業界上,不要局限自己,多去認識各領域重要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一定能看得更遠。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04724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