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也是臺大化學工程學系教授的陳文章,每天總是笑臉迎人。他不像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大學教授,鎮日只忙著研究。相反地,不論是工學院新大樓的籌建、募款,或者校園裡師生發起的護樹運動,他都超級熱心,身邊人都感受得到他的投入與熱情。
榮獲第二十四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的陳文章,主要研究重點在於以電子施體及電子受體之分子設計控制材料之電子、光學或光電特性,如電子或電洞能階位置、傳輸特性、能帶隙以及發光特性等。
這不是陳文章第一次得獎。在他的研究生涯裡,已多次獲得國家頒發的傑出獎項,甚至還得到科技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的臺法科技獎,以及日本高分子學會的國際獎。
陳文章的研究領域,從一開始以高分子無機奈米複合材料為核心技術,首次開發超高折射率聚醯亞胺二氧化鈦奈米複合光學膜,將其折射率調控於一• 五七一~一• 九九三,這被認定為全球最早高折射率壓克力的成果。
隨後,他將研究領域轉到高分子半導體領域,開發出薄膜電晶體及太陽能電池之應用、有機電子記憶體元件材料等前瞻性的軟性電子光電材料。
陳文章至今已發表了四百四十一篇期刊論文,得到六十一項發明專利。他將許多材料技術都移轉給臺灣的相關材料、化學公司,落實產學合作。
此外,跨領域的研究結合,也一直是陳文章的研究重點。早在二○一一年,他就與法國國家科學實驗室展開醣類高分子應用,也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北海道大學長期研究交流。
「跨領域的研究合作,一定要積極主動,」陳文章笑著說。只要一擬好題目及研發構想,他就會送自己的研究生到當地,實際與對方共同研究。國外學者對陳文章的行動力和積極度都留下深刻印象。
國中是人生轉捩點,開啟好勝心
儘管成就出色,但回頭看陳文章的成長歷程,其實,他一度是個不太愛念書的小孩。
在臺中沙鹿出生的陳文章,三歲時,舉家搬到臺南新營廟口。由於父母忙著做生意,沒有太多時間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陳文章就樂得四處玩耍,看歌仔戲、布袋戲等,每天玩得不亦樂乎。
升上國中,有一件事可說是他求學生涯的轉捩點。
就讀臺南市南新國中時,陳文章一開始並沒有太認真念書。但有一回,他只是比平常稍微用功一點,居然考到全校第五名,還因此上臺接受校長頒獎。這樣的榮譽讓他大受鼓舞,也激發他想要好好念書的動機。後來,他以第一名畢業於南新國中,並考上第一志願臺南一中。
念臺南一中時,陳文章選擇離開家,到臺南租房子。第一次離家,再加上班上同學都非常優秀,讓陳文章立刻感受到競爭的壓力。
問他當時如何調適?「唱歌!」陳文章笑笑說。在高二時,他被選入合唱班,透過練唱與合唱比賽,反而成為他高中階段釋放壓力、自我調劑的最佳方式。
走過高中三年,陳文章考進臺大化工系。一下子壓力解除,小時候愛玩的個性又跑出來。大學前二年,他參加許多社團活動,難免荒廢課業,甚至面臨連續三個學期都有科目要補考的情況。
不過,陳文章是個能自覺的人,發現自己課業落後一大半,又要補考,同時眼見同學在大二下就開始準備二年後的出國留學,這都讓他再度警醒。大學的後二年,他專注念書,以全班第七名的成績畢業,並順利在當完兵之後,申請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留學。
他回憶,初到美國念研究所時,英文還是有些生疏。偏偏遇到一位來自非洲的教授Sam Jenekhe,這位教授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嚴格。陳文章第一次上臺報告,還不到五分鐘,就被教授轟下來,甚至酸他:「你真的是研究生嗎?」
陳文章雖然相當挫折,卻也再次展現他的韌性與不服輸的個性。他把那些要求都當成激勵自己的動力,也養成日後面對研究的謹慎態度。
三位貴人及溫暖的家庭,成就今日的他
陳文章提到,他人生裡有幾位重要的貴人。一位是他就讀臺南一中時,教授國文課的老師謝青雯。高三那年,謝青雯非常關心陳文章,經常開導他。即便陳文章升上大學,他也還是經常提筆寫信給謝老師。
另一位是高他兩屆、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的教授陳文玲。陳文玲可說是陳文章大學時期相當重要的學姊、摯友。當陳文章面臨三科要補考而備感壓力時,陳文玲是一位非常好的傾聽者,總是一邊聽他說,一邊鼓勵陳文章。
第三位貴人,則是陳文章初到美國時,無意間參加一場聚會,認識了舉辦這場聚會的女主人Jean。Jean相當親切,讓陳文章幾乎把她當成在美國的媽媽。而Jean也真的像慈母一樣,帶給陳文章溫暖。
另外陳文章感性流露:「我的太太以及兩個女兒,總是能在我面臨行政、教學和研究壓力時,帶給我歡樂和關懷,忘卻煩惱,繼續進步的動力。」
陳文章是個心懷感恩的人。現在面對年輕人,他總會不斷鼓勵大家,給他們機會。陳文章經常問學生一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聽完之後,他就會盡力幫助學生圓夢。
採訪要結束前,陳文章以「胸懷理想,勇於追夢」八個字總結。這不但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對學生的期許。如今已在臺大任教超過二十五年的他,希望成為年輕學子的最佳伯樂,不斷在背後推一把,讓他們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