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經濟學與社會發展的關連性如何?這是臺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王泓仁一直在回答的問題。作為一位具有社會意識與人文素養的經濟學家,從事學術工作三十多年來,王泓仁在貨幣政策、總體經濟實證、隨機前沿模型等相關主題研究,頗受國際關注,對臺灣的經濟學研究發展亦有貢獻,並榮獲第六十六屆學術獎殊榮。
以臺灣研究獲國際學界肯定
早期許多關於臺灣的經濟研究,都只刊登在臺灣期刊上,而王泓仁是少數在二十年前,即以臺灣資料為主體發表研究,並且成功刊登在國際一流期刊的學者。
二○○三年,時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王泓仁,提出一個新的計量模型與實證方法,讓研究者可以運用這套方法,來「直接」衡量融資限制如何影響企業資本投資,而非傳統做法只能「間接」探討融資限制等問題,且這套方法還可以同時解決融資制度兩派學者的疑慮,「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王泓仁解釋。
除此之外,這篇文章有別於過去文獻都以探討歐美企業為主,王泓仁特地將臺灣企業資料套用在新模型上,再進行融資限制如何影響臺灣企業資本投資的研究,此篇論文一發表即引起許多討論,也開始有國際學者對臺灣的經濟產生好奇,足見此篇論文是『臺灣經濟』研究邁向國際的標誌之一。
其實在二○○○年之後,就有一群臺灣經濟學家極力想提升「臺灣經濟」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王泓仁進一步表示,臺灣經濟量體雖小,但經濟資料具有相當特殊性與探討價值,譬如擁有獨特的健保、勞保等資料,這些資料若能透過創新研究讓外界看見,必能增加臺灣的國際影響力。
創新運用隨機前沿模型
喜愛挑戰、極具創新思維的王泓仁,所引起國際肯定的研究,還包括他靈活運用了隨機前沿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FM)做了許多不同主題的經濟研究,為文獻中的經典議題帶來新視角。
對於隨機前沿模型的意義,王泓仁巧妙地運用麵包店來比喻,假設同樣提供一千克的麵粉給兩家不同的麵包店,究竟這兩家麵包店能否各自做出十個同樣質量的麵包,現實答案是:很可能不一樣,因為這中間會有各自的無效率生產。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就形成了生產的前沿。
過去的古典經濟學研究,並不會討論無效率生產,但王泓仁突破傳統,運用隨機前沿模型做了許多關連性探討。第一步,先分析這項製程會有無效率生產嗎?接著探討:無效率生產會影響多少產量、什麼因素會造成無效率生產、造成無效率生產的因素影響性排名等,王泓仁透過這些假設性問題的實證討論,讓經濟估算更趨精準。
除了計量模型之外,王泓仁也做許多總體實證、貨幣政策的研究,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著名的期刊。
不斷靈活運用創新方法進行研究,王泓仁自言:「我總想著要做不一樣的事。」因此做研究時,他都會思考現在還有什麼需要突破?若想突破,該怎麼做?「當你對一件事有強烈動機,你就會願意一直去探索、研究,然後心裡也會一直相信會成功,」王泓仁自信地說。
大學時養成研究態度
談起王泓仁對經濟學研究態度的養成關鍵,主要來自念臺大經濟系時,兩門影響了他的課程,一個是前臺大經濟系教授陳師孟教的古典經濟學課程,那時陳師孟請學生研讀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這堂課與這本書顛覆了我對經濟學的想像與認知,」王泓仁說。
剛踏入經濟學殿堂時,王泓仁以為只要會算跟學會畫圖就能讀好經濟學,但在這本書裡,卻完全看不到數學公式,只有透過文字描述整個社會的經濟運作模式,以及人民與政府面對社會或經濟問題時,如何進行決策等內容,「我才真正意識到經濟學與社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王泓仁的體悟,也影響了他日後的研究態度與教學方法。
另一門課是前臺大經濟系主任薛琦所教的總體經濟學,「我記得那時做報告做得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王泓仁笑說,這門課讓他體會到,原來經濟研究充滿著嚴謹搜集資料與不斷辯證的過程,「許多辯證沒有標準答案,差別在於研究者不同的思考角度思考與說理方法。」這些學習都讓王泓仁深深為經濟學著迷。
教育學生了解經濟意義
如今王泓仁在教學時,總會不斷請學生思考「為什麼」,因為他認為,「學經濟不能只停留在學數學公式,這樣會很無趣,」王泓仁指出,如果你能看到每個公式背後代表的經濟意義,及它跟社會的關聯性,「哇,你就會覺得經濟學很有趣!」
也因此,王泓仁常鼓勵學生要懂得觀察社會運作,每次上課時,他往往在黑板上畫出一條經濟曲線之後就會停筆,接著便丟出連串問題,例如:這條線背後的經濟意義是什麼?為何政府要緊縮貨幣政策?當時的社會狀態如何?這個經濟決策產生了哪些影響?
同時,王泓仁也在課堂上舉辦mini Ted活動,每堂課邀請一位學生自由選定一個主題,進行十五分鐘的專題演講,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健保、年金改革制度、金融海嘯等主題,期盼藉此培養學生對一個主題的理解力、表達力,「並體會經濟學與社會之間的深刻連結,」王泓仁笑言,「希望不要再有學生說:『不知道學經濟學到底可以做什麼?』」
走上教職之路,並非王泓仁最初的職涯選擇,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他先是到中研院做研究,九年後才來到臺大經濟系任教。他認為,在臺大可以繼續做研究,還可以教育、影響一群創造臺灣未來的青年學子,「這件事很棒,」王泓仁興奮地說。
從事經濟研究三十多年,王泓仁對於計量模型有獨到的見解,對貨幣政策的研究也常是政府政策參考指標之一,回想這一路的學術經歷,王泓仁的重心,就是一直在回答社會與經濟問題及預估未來發展。
無論在做研究或教學,王泓仁念茲在茲的是,用創新思維帶來更多突破傳統的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內涵,讓經濟學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與公式,而是有溫度、與社會有所連結的論述,並讓人們具體感受到經濟研究對創造美好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