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貢獻 〉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第二十八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陳文章-重塑高分子製程,陳文章開啟電子材料國際新局
2025-9-01
文字/鸞九辰 攝影/汪忠信

想像一下—手機外殼與記憶體由植物寡醣製成,輕巧如手帕般可摺疊收納,損壞後還能回收再利用;衣服本身就是太陽能電池,走在戶外即可為手機充電;感冒發燒時,只需在皮膚上貼一張如同OK繃的智慧監測貼片,就能全天候監測心跳、血氧、體溫等生理指標,而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這個彷彿科幻般的世界,正是臺灣第二十四與第二十八屆終身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大學校長暨化工系講座教授陳文章,期盼以多年深耕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實現的未來願景。

原來,塑膠家族也是高分子材料!

那麼,高分子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水(H2O)由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組成,分子量小、結構簡單,屬於低(小)分子;高分子則是由數百到上千個重複單元構成,分子量可達一萬到一百萬,屬於龐大的大分子材料。例如,人體的蛋白質就是由許多小分子胺基酸組成的長鏈大分子。
 
「從材料科學的角度來看,材料可分為電子、金屬、陶瓷與高分子四大類。高分子材料以輕盈、可塑性高、易於分子設計著稱,常見的塑膠袋、寶特瓶皆屬此類。」陳文章表示,他的研究是將高分子材料應用於電子與光電元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軟性印刷電路板的基材—聚醯亞胺(Polyimide),就是高分子材料在精密電子元件中的典型應用,亦是其代表性成果之一。

此外,他還將二氧化鈦奈米結構導入高分子材料,研製出超高折射率有機無機混成奈米光學薄膜,讓眼鏡、相機、螢幕等光學產品得以更薄、更亮;並在高分子半導體領域,開發出薄膜電晶體、太陽能電池、記憶體材料及人工視網膜等前瞻應用。

分子設計到產業應用,三年磨一劍的技轉之路

在學術界,許多研究往往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陳文章卻能將成果從「分子設計」、「合成結構」一路推進到「元件應用」的產業技轉,展現罕見的全流程研發能力,這正是他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獨特優勢;其中最令他引以為傲的作品,便是「低介電常數與低介電損耗材料」。

 「業界最初的要求是介電常數小於三,損耗小於〇.〇〇一。隨著5G至6G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至介電常數小於二.五,且在各種環境中性能不得衰減。」陳文章認為,業界提出的挑戰往往比學界更嚴格,但這種產學合作反而促使研究不斷地進步,形成良性互動,「只是,從實驗室走到產業應用,必須經過反覆的設計、討論與測試,還需考量成本與競爭力,通常兩至三年才能讓技術臻於成熟。」

當陳文章成功研發出符合業者期盼的「低介電常數與低介電損耗材料」後,不僅先後與長春石化集團、日本太陽油墨集團、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及半導體業者展開合作,該材料更廣泛應用於手機軟性印刷電路板,甚至延伸至國防領域的天線應用,因此獲得國防部獎勵。

透過跨國合作,突破「合成」的高難度挑戰

「材料研發的過程中,合成階段最具挑戰性。」陳文章指出,雖然現今已有工具輔助分子設計,但要真正實現,讓材料同時達到理想的分子量、純度與加工性,才是真正的考驗,「你可以利用資料庫設計任何東西,但不保證能做得出來,因為合成過程涉及複雜的化學反應與條件控制,更遑論還要達到業界標準。」

面對這道難關,他選擇用合作彌補專業落差。「我是化工背景,在有機化學合成方面並非專家,所以我與全球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並派遣學生前往合作夥伴的實驗室,不僅能實現研發目標,還能培養年輕學者的國際視野。」

這種合作模式幾乎涵蓋了研發流程的每一環節:在合成領域,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北海道大學合作;在材料開發方面,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攜手;在元件應用上,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深度合作;而在結構鑒定方面,則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韓國等學者建立夥伴關係。

多年來憑藉跨國合作與堅持不懈的研發精神,陳文章成功推動材料科學的多項突破,並於二〇二五年五月獲法國政府頒授最高榮譽—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以表彰他在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與國際交流合作上的卓越貢獻。

高分子半導體,讓織物變身太陽能電池

在陳文章的光電高分子實驗室裡,並非所有人都專注於產業應用,一部分學生致力於學術性的「高分子半導體」研究,探索如何在保持與矽半導體同樣性能的同時,實現可拉伸之軟性電子特性的前沿科學。

「如果全身穿戴式電子都是矽半導體,豈不很重?」陳文章打趣地說,接著描繪高分子半導體的未來應用:將太陽能元件織入衣物,在戶外自動發電,或製成隨皮膚彎曲的監測裝置,甚至打造機器人的「智慧皮膚」。

他解釋道:「與矽半導體相比,高分子半導體最大的優勢在於輕盈與可拉伸性。我們已能讓材料拉伸至原長度一〇〇%,即便多次大幅度彎曲後仍能維持原有電性,以及經過數月連續測試,記憶體材料的電性依然穩定。」

不過,距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陳文章說:「除了要能大量生產並在嚴苛環境下維持特性,還必須考量成本與製程相容性,材料必須能搭配現有半導體製程,才有機會進入市場。」他以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為例指出,臺灣雖是全球最早投入研發的國家之一,卻因缺乏成熟製程設備,而錯失產業化機會。

儘管如此,陳文章仍充滿信心地說:「高分子半導體發展至今僅四十餘年,尚在成長期。我相信,隨著時間推進,一定會有廣泛應用的一天。」

為材料賦能,推動科技業的綠色轉型

近年來,陳文章將研究觸角延伸至「生質綠色材料」,希望透過高分子材料的綠色轉型,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他表示:「隨著全球對碳排放的重視,我們不僅與電路板公司合作,將生質材料比例提升三〇%至五〇%以上,更要讓製成品能生物分解、循環再利用,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不難發現,「為材料賦能」正是陳文章最卓越的學術貢獻。透過精密的分子設計與合成,即便是生質或傳統材料,也能轉化為高價值的高科技材料。

同時,陳文章以臺大校長的身分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推廣「淨零碳排」的永續議題,以身作則。他也不忘叮囑學子:「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除了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還應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新事物、面對困難的勇氣與持之以恆的耐心,並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貢獻,兼具寬廣視野。」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390026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