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貢獻 〉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第六十八屆學術獎/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新穆-AI化大數據為救命利器: 曾新穆打造智慧醫療生態系
2025-11-05
文字/鸞九辰 攝影/汪忠信

我們每天在數位世界留下的海量足跡,從通勤路線、購物習慣到睡眠模式,這些看似瑣碎的數據,在人工智慧(AI)的眼中竟是一張張藏寶圖;第六十八屆學術獎得主、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新穆,正是致力於從這片大數據汪洋中「探勘」寶藏的先驅者,並將其應用於智慧醫療領域,不僅解決醫師長久以來的痛點,更締造出全新的「醫療生態系」,甚至能預測半導體製程機臺異常與氣象變化。

在大數據汪洋中淘金,發掘「高效用」的價值

在巨量資料中挖掘出有價值的「黃金」,再用這些黃金訓練「機器」,使其具備智慧,進而解決各領域的棘手問題,這就是曾新穆的日常研究。而你每晚打開Netflix或YouTube時,系統推薦你喜歡觀看的內容,也正是「資料探勘」的實際應用。

事實上,「資料探勘」已發展數十年,其中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尿布與啤酒」:賣場發現,週末購買尿布的年輕父親,往往會順手帶幾罐啤酒。這項發現揭示了商品間「頻繁」一同購買的模式,進而帶動關聯行銷的發展。只不過,曾新穆早已邁入更高層次的「效用樣式探勘」(Utility Pattern Mining)研究。

曾新穆解釋:「對賣場而言,找出『購買高單價項鍊的顧客還會買什麼』的組合,商業價值遠高於尿布和啤酒;同理,在醫療領域中,某些症狀組合雖不常見,但同時出現的『殺傷力』或『嚴重性』卻極高。AI的任務就是挖掘出這種高風險的『高效用樣式』。」

他也專精於「時間序列」資料挖掘。例如PM2.5的濃度監測、股市指數的起伏和心電圖(ECG)的連續波形,都是時間的軌跡;透過分析軌跡,AI不僅能回顧過去,還可洞察趨勢、預測未來。

「由於時間序列的取樣頻率可細如〇.一秒,挖掘的資料量極為龐大密集,對演算法效率要求非常高。」曾新穆透露,為此他與國外學者合作開發包含兩至三百種演算法的開源函式庫(Library),現已被全球學術與產業界下載數萬次,並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AI進化三部曲:從診斷、預測到兼具深廣度分析

AI導入醫療已行之有年。例如二〇一六年,IBM推出全球首套AI癌症治療輔助治療系統 Watson for Oncology,便能透過分析海量醫學文獻診斷出罕見血癌;但曾新穆更聚焦於深度學習技術,針對「特定臨床問題」不斷地優化與創新。

「第一個階段是將AI模型的辨識準確率做到極致。」他以獲得二〇一八年未來科技獎的「內視鏡即時辨識大腸息肉」(DNN-CAD)為例,其辨識準確率可達九六.五%(之後更進化至九八%以上),與資深專科醫師的表現不相上下,「這使我們成為全球首個運用深度學習於此領域的團隊,更獲得美國路透社的專訪報導。」

第二個階段則從「輔助診斷」邁向更具挑戰的「早期預測」。曾新穆表示,他們針對心電圖等時間序列資料,開發了「SPN」創新神經網路架構,以此榮獲二〇二三年未來科技獎,「如同預測地震,愈早預測難度愈高,還須兼顧準確性,更是難上加難!」

但這項技術解決了這道「又早又準」的雙重難題。曾新穆團隊提出片段政策網路(Snippet Policy Network/SPN)模型,將大量心電圖訊號切割成微小片段,並引入AI代理人技術,在最短時間內分析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細微特徵,一旦準確度達標時立即預警。

他引以為傲地說:「在國際評比中,我們的模型能在高準確度的前提下,將預測所需的運算時間縮短至對手的二〇%。這意味著,當其他模型需要十分鐘完成分析,我們僅需兩分鐘,對於心肌梗塞這類與死神賽跑的急症,多出的幾分鐘就是生與死的距離。」目前這項技術正與穿戴式裝置整合發展,未來一般民眾也有望即時掌握自身的心血管風險。

今年,曾新穆以「深度異質性多模態學習技術」再次獲得未來科技獎肯定,也代表研究進入第三階段:賦予AI深度+廣度(異質性)的新能力。

「經驗豐富的醫師診斷病患,不會僅看單一報告,而是綜合判讀病歷、影像與檢驗數據等多方資訊。」曾新穆以團隊與臺北榮總開發的「心臟衰竭病人風險預測模型」為例指出,相較於傳統方法僅能預測三小時,AI融合分析病患的醫學影像、心電圖變化及病歷文字等不同資料類型,可以短期(一至三個月)及長期(十二至三十六個月)的方式高準性的預測院內死亡風險及出院後再次入院的機率,為醫護人員爭取更充裕的時間。

此外,曾新穆團隊還開發出監控儀表板,可即時監測全院病患,一旦偵測到高風險個案便發出警示,讓有限醫護人力能集中關注在高風險病患上。

讓早期篩檢走入社區藥局,AI打造全新「醫療生態系」

曾新穆研發的AI模型技術雖屢獲殊榮,但他認為:「AI醫療的未來,不僅在於開發單點的技術或模型,而更需建構永續發展的『醫療生態系』。」比如,與工研院合作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診斷系統」(ITRI-DR)正是最佳典範。

該系統可在幾秒內以高達九七%的準確率,判斷病變及嚴重等級,堪稱世界頂尖,但更顛覆性的價值在於「改變應用場景」。過去,這類篩檢只能在大醫院眼科進行,而現在,這套AI系統已部署至基層診所家醫科,甚至社區藥局。

曾新穆說:「糖尿病患者拿慢性病藥時,就能順便做快篩。一旦發現早期病變,系統就可建議轉介至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實現真正的早期篩檢與精準轉介。」 如今,該技術不僅技轉給國內廠商並成功商品化,更外銷至海外市場。

投身智慧醫療,用科技守護生命

出身醫師世家的曾新穆,原本預設往從醫路線發展,卻在年少時接觸電腦後,對資訊科技產生濃厚興趣,最終大學選填志願時選擇資工專業;沒想到的是,當他早期於成功大學任教時,因與成大醫院合作,再次點燃對醫療的熱情。

他有感而發地說:「隨著與愈來愈多臨床醫師合作,我深刻體會到,將自己所學的資訊技術應用於改善人類健康與生命,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尤其隨著年歲漸長,經歷親友的生病及驟逝,這份感受愈發深刻。」

同時,曾新穆鼓勵學子,將智慧醫療領域視為磨練跨域能力的絕佳場域:「跨領域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只要你對智慧醫療感興趣,無論是理工或生醫背景的學生都適合加入,這是一個能為人類帶來實質貢獻的領域。」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943024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