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中正大學-鼓勵教學創新,教授薪資、獎勵金更有彈性
2025-1-03

在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大教室裡,坐滿了修課的學生,中正大學研發長暨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世樂站在講臺前,講解著複雜的工程數學。待教學一個段落,吸收快的學生振筆疾書,在平板電腦上試著解題,另一部分學生則陷入苦思,開始四處張望、尋找助教身影。

教室內,有四位助教擔任大學部學弟妹學習的救火隊,他們與學生互動、協助批改作業,協助陳世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在必要時調整教學內容或進度。「之前因為經費有限,我只能請兩位助教,但今年因為獲得彈性薪資獎勵金,增聘兩位助教,在課堂或課後協助我了解學生對上課內容的吸收程度,穩定提升了教學和學習品質。」

彈性薪資提升教學品質

過去,中正大學的彈性薪資獎勵金發放機制,約有八成偏重研究面,相關辦法多承襲教育部和國科會擬定規範,包括獲得諾貝爾、總統創新獎、總統文化獎、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等重要的研究或文化獎項肯定,發表重要論文,或擔任大型研究計畫主持人等。陳世樂提到關鍵性的轉變,「自從二〇二四年蔡少正校長上任後,陸續推動一些改變,第一步就是納入教學優良獎,一年獎勵八萬元,讓擅長教學及創新的老師們能受到鼓勵。」

老師們獲得鼓勵後,也像陳世樂一般,透過增聘助教或添購教學設備等方式回饋給學生,因此,從學生的教學評鑑中可以看出,整體的教學滿意度穩定上升,「這是一個正向循環,大家都想一起向上提升,學校與系所同時會提撥經費改善教學軟硬體,像是在大教室裝設錄影設備和螢幕,讓坐在中間和後排的學生,可以清楚看到老師在講臺上的教學,未到課的學生則可以透過雲端回放觀看上課內容。

多元策略吸引學者進駐偏鄉任教

然而,對於位處嘉義縣民雄鄉的中正大學來說,由於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本來就比較難吸引外地老師久留,就連年輕老師也很容易被其他學校挖角,這幾年實施彈性薪資獎勵之後,學校改變策略,延攬希望返鄉任教的年輕老師,再透過彈性薪資獎勵留才。陳世樂以過去幾年的實例說明,「因為彈性薪資編列於高教深耕計畫之下,而我們每年核定的總經費也只有一億多元,可作為彈性薪資之用僅有一成,相比其他學校實在不多,必須找出其他有利的攬才條件加成,讓老師願意長期留下。」

陳世樂表示,彈性薪資對於留住現任、可說是教學、研究核心的中生代老師相當有幫助,「因為這些老師大多已經在這裡成家、定居,舉家搬遷有更多顧慮,再加上大學老師取得博士學位後才出社會,與一般同年齡的人相比,進入社會較晚,年薪所得替代率相對較低,增加的這筆收入,對於即將進入青壯世代的老師們來說相對有吸引力。」

至於國際攬才部分,中正大學主要透過玉山學者/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提供薪資補助,並輔以自籌的彈性薪資提升薪資水準與研究支援,「但這些『數字』仍不足以吸引頂尖人才來臺灣任教。除了薪水,國際學者更關注的,莫過於整體環境是否適合家庭居住、學校能否提供穩定的實驗研究環境等客觀條件。」因此,中正大學聘請的老師通常是有長期合作關係的研究學者,且著重在學校擅長、在地重點發展的相關領域,例如校內的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致力於發展智慧製造、與國家重要發展政策息息相關的無人機相關產業鏈、高齡化產業等。此外,還會鼓勵老師們帶領整個研究團隊一起加入,共同打造友善的研究環境。

過去幾年,透過教育部及各單位補助、校務基金自籌等方式,中正大學每年約可發放三千一百多萬元彈性薪資,二〇二四年則將可運用經費提高至三千五百多萬元,使得全校約五百五十位老師中,有近兩百位老師獲得彈性薪資獎勵金,占全校老師約三六.三六%。

未來,蔡少正希望進一步提升彈性薪資額度,直接以老師們的教學研究表現核定發放標準。不過,首要之務是積極爭取優質的產學合作和計畫,充實校務基金和國科會計畫作為經費來源,不只調高副教授以下職級占比至三〇%,也希望將今年才增設、一年八萬元的教學優良獎彈性薪資獎勵金,一次提升到每個月一萬元,一次申請以兩年為限,提升中正大學新聘教師的競爭力。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07896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