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灣大學-從制度與薪資改革留住教授,國際人才回流
2025-1-03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剛上完課,身兼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及行政及研究處處長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陳毓文,趕赴臺北市和平東路辦公室開會,滿滿的行程到晚上才能結束,睡前短短數小時多半也在研讀學術資料、備課,還有批改學生的報告和論文。

陳毓文開玩笑地說,「一天才二十四個小時,但大學老師的工時可以說有『二十六』個小時,」許多老師像她一樣,為了兼顧研究、教學與服務,行程幾乎日日滿檔。談到現今教研人員的薪資待遇,她也對教研人員的斷層危機感到憂心,「和美國、新加坡、香港的大學老師相比,臺灣的老師本薪確實較低,致力於教學研究之餘,需要負擔的服務、行政庶務也偏多,再加上整體社會氛圍改變,大學教授的光環不再,面對相對低薪、高壓的工作環境,願意燃燒學術熱情、跨入校園的人自然減少了。」

多元管道提升薪資水準

臺灣大學近年來為了改善教研人員薪資水準,推出各種彈性薪資方案,經費來自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補助專款經費、教育部補助經費及學校校務基金自籌收入等。這些方案包括爭取頂尖人才留任的「特聘加給」、「講座獎助金」,獎勵研究表現優良的「彈性加給」,爭取青年學者來臺大任教的「新聘獎勵金」,以及提供各學院彈性運用的「額外加給」。

 以新聘獎勵金而言,它為新聘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分別增加四萬元、六萬元和八萬元之給與,讓教研人員實際薪資從十萬元起跳,新進教授級老師也可達十八萬元,希望能與產業競爭人才。「彈性加給」則是涵蓋人數最多的項目;此項加給是依據每一位老師的專業領域、學術地位、特殊技術及工作經歷等條件綜合評量,給予每個月三萬到四萬多元不等的加給。將上述各種包括新聘獎勵、彈性加給等方案加總來看,臺大約有四五%的教研人員獲得補助,有助於改善教授低薪的形象。

 臺灣大學教務長王泓仁強調,這只是起步,「因為每一種政策所照顧的對象不盡相同,我們希望用整體待遇調升的方式,拉近和他國高教領域或產業界的距離,雖然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大學或是產業界相比現在還有一段差距,但我們希望這樣的努力,能讓有學術熱情的老師們繼續留在校園。」

研究與行政支持,助攻老師爭取彈薪

另一方面,為了協助老師精進學術研究成績,臺灣大學除了補助新進老師創始研究經費及專題研究計畫,得以迅速建構獨立的研究系統,還透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經費,支持老師延聘博士後研究人員與研究技術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在行政支持方面,學校採取分期規劃、興建學人宿舍、新進教師宿舍策略,解決增聘新進教師衍生的住宿需求;透過網頁、文件、路標之雙語化等方案,營造英語友善校園,建立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加速國外學者或老師融入臺灣生活的時間。

這些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王泓仁表示,近年來,已有不少國際上頂尖的年輕學者回到臺灣大學任教。這些教師中,有人帶領資訊奧林匹亞國手取得臺灣參賽歷史上的最佳成績;有人則延續在國外專攻的領域,例如開展在臺灣較少關注的短吻犬呼吸問題研究,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從育才著手點燃學術熱能

王泓仁則認為,鑒於目前臺灣的教研人才薪資水準尚無法與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相比,或許可以參考日本的做法。「以東京大學來說,大一就必須進入老師的研究室或實驗室,開始接受學術訓練,藉此激發學生未來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與興趣,所以臺灣大學設立的『學士榮譽學程』就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等第積分平均(GPA)達到一定標準以上的學生有興趣就可以申請,透過系所規劃的領域高階課程和論文指導,提升研究知識與能力,培養學術熱情,儲備教研人才。」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078934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