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臺灣大學-博班不再難念,每十人就有八人領獎學金
2025-2-01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根據臺灣大學在二〇二四年年中,以校內研究所畢業生為對象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人在「是否繼續攻讀博士班」與「若繼續升學,會選擇留在臺灣或出國留學」兩題回答,經濟因素是最大考量。由此可知,縱然畢業後想攻讀博士班,但考量到會有好幾年的收入不穩卻猶豫不決……。

多重因素導致博士班招生人數下滑

「唸博士班的機會成本太大!」臺灣大學教務長王泓仁分析,「過去唸完博士自帶光環,無論是進入產業或留在學術界都能有一番作為,但是現在的產業生態和過去不一樣,一些熱門的理工領域,例如半導體相關的資工、電機、材料等科系,碩士是最搶手的人才。畢業之後直接無縫接軌就業,如果選擇繼續攻讀博士,經過約四、五年,有些人因為壓力過大、轉換研究題目等各種原因,經歷休學再復學,最多可能七年才拿到博士學位,準備要出社會工作時,發現碩士畢業就進入職場的同學收入已經是自己的好幾倍,甚至當上基層主管,」以電資領域來說,薪資的差異造成產業發展與博士班招生出現反差,產業愈好、招生則愈發困難,有時候甚至連老師也被業界挖角。

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畢業生看似影響較小,其實不然,以社會工作相關領域為例,原本進入企業就非主要就業方向的系所來說,念博士班之後工作的選擇性更少,如果連是否能在學術界找到好工作也成為未知數,自然會使得學生就讀博士班的意願下降,王泓仁認為,「學校能否提供足夠獎學金,引導學生在一定的就業年限內畢業,讓他們儘快投入職場,是提升博士班入學人數的關鍵。」

獎學金支持,增加攻讀博士意願

為了鼓勵優秀碩士生繼續攻讀博士,臺灣大學也整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下稱國科會)博士生研究獎學金、教育部博士生獎學金設立校級博士生獎學金,其中教育部補助的每個月二萬元獎學金,會再加上校務基金與學院共同出資的二萬元,共計四萬元,提供非在職的本國籍博士班一到三年級優秀學生學生申請。

「我們希望藉由獎助學金挹注,能夠讓臺灣大學的獎學金覆蓋率從六成提高到八成,」對於現行獎學金補助僅限於博士班前三年的規定,王泓仁也希望能夠如大部分國外獎學金般放寬到四年,「這樣對於鼓勵博士生在四年內完成學業、拿到學位的效果更好。」

與此同時,臺灣大學有鑑於在學年限是影響學生就讀博士班的關鍵之一,教務處也全面動起來,與各個學院商談,希望研究所如同歐洲許多大學一樣,能夠針對博士班的學生訂出一套明確的修業規畫,設定每個年級的明確目標,王泓仁說:「這樣我們就可以依照所方訂出來的時程表設計學生的學習路徑,讓指導老師報告他們的學習進度,給雙方適當的壓力,避免學生入學後因為無法掌握畢業進度,到了第六、七年才驚覺進度落後。」

而博士生獎學金的設置,也成為提升改變逕博生既定印象的契機,「因為有穩定的獎學金支持,再加上我們規劃了研究生專屬的活動和空間提升榮譽感,趁著今年申請逕博的風氣大增,提升逕博的學術風氣和品質,激發更多優秀人才的潛能,」王泓仁表示,今年博一生拿到可以支持每個月生活的高額獎學金比例已經翻倍,從三成變成六成,接下希望能夠改變研究室和實驗室文化,如同國外大學一般重視研究生,從碩士開始就能參與重要的研發和研究。

整體來看,參加臺灣大學一一四學年度博士班甄試人數增加了七%,碩士班也增加一一%,這些努力的確看到部分成果,但是王泓仁坦言,教育部的博士生獎學金需要校務基金和院方的配合款,雖然增加了學校和老師從產業找專案計畫配合的動力,但每年累積下來,的確是一筆很大的財務壓力,「因為學生博一申請後,大部分都可以維持領到博三,我們預計明、後年達到財務壓力的頂峰,改為定額和加碼獎勵之後,的確可以減輕了不少負擔,」再加上,藉此契機若能形成改變的風潮,讓優秀的學生選擇留在臺灣大學,未來這批學生不只可以到國內一流大學任教,也可以被國外大學聘用,形成常態性的國際學術人才流動。就算先進入產業歷練,累積從不同的觀點看整體產業趨勢的實力,再如同林本堅教授一般,從臺積電退休再進入學界貢獻所長也非常好。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101843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