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永續 〉致理科技大學-從陪診起步,連結世代共築高齡新生活
2025-11-05
文字/陳玉鳳 圖片提供/致理科技大學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各種挑戰,長者在健康、陪伴與社會參與上的需求愈來愈迫切,致理科技大學因此致力推動「3R(USR×CSR×PSR)建構超高齡社會互助心價值」計畫(3R分別為大學、企業及個人的社會責任)。這項由學生發想的行動,從銀髮就醫陪伴服務出發,逐步擴展為串聯志工、企業與社區的互助生態系。

這項行動的起源,來自一名學生的家庭經驗。致理科大副校長楊雅棠回憶:「有位學生家人生病,他每天既要上課又要照顧家人,便希望如果有人能幫忙陪伴就醫,負擔就能減輕。」

於是,楊雅棠與學生將這個構想化為畢業專題,並參加勞動部舉辦的「青銀交流  世代共融」全國競賽,獲得第二名。這個名為「銀髮就醫陪伴服務平臺」的提案,不僅讓學生看見創新可能,也成為致理科大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開端。

銀保母上線,打造在地信任服務

學校隨後結合教育部高教深耕與USR萌芽計畫的資源,將平臺建構為橘色產業服務的一環。所謂橘色產業,強調情感、溫度、人情味與方便性,旨在設計出真正貼近銀髮族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為了將這套服務落實於社區,團隊需要一個能真實反映銀髮族需求的試驗場域。致理科大位於新北市板橋區,且人口有老化之趨勢,因此團隊選擇此處作為實驗基地,打造「銀髮就醫陪伴媒合系統」。目前平臺每日平均接案約二十件,常態投入的志工人數已達一百餘人。

楊雅棠笑談道:「每天早上八點多電話就響個不停,阿公阿嬤會打來預約陪診,志工再依地區就近出勤。」她指出,團隊在初期曾嘗試以APP進行媒合,但考慮到長者多偏好電話與LINE,因此改採雙軌並行的方式,「這樣他們最習慣,也最安心。」

為了確保陪伴品質,學校為志工設計完整的培訓流程,包括就醫流程導覽、老人心理學、常見疾病認識與CPR急救訓練等課程,並規定完成兩次實習後才能正式上線。

完成培訓後,這些志工將以「iCare銀保母」的身分上線服務,他們必須遵守「不進家門、不辦私事」的原則,以維護安全與界線。楊雅棠強調:「這是一份有溫度的工作,我們希望志工能認同理念,用專業與尊重陪伴長者。」

透過學校與志工的合作與努力,目前已建立起區域性的支援網路,其中,地方里長也是推動關鍵,透過里辦公室協助媒合、建立信任,使長者願意接受陪伴服務。此外,致理科大的招牌也讓他們安心,「我們的志工一報上名號,阿公阿嬤馬上就放心了。」

青銀互動,教育連結社會創新

就醫陪伴只是起點,致理科大接著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於是誕生了第二階段「青銀微社群」,讓學生走入社區,與長者共學互動,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場域。

學生透過共學觀察長者需求,再運用專業知識設計服務創新方案。例如,有學生研發「防走失鞋墊」,可即時定位長者動向,並成功申請專利。

楊雅棠指出:「因為時間有限,學生不一定能親自陪伴長者就醫,但能用其他方式服務長者,運用所學設計新的服務,這是教育的價值所在。」

為了讓學習更具系統性,學校進一步成立「橘色產業服務USR學分學程」,整合企管、財金、行管等系所,課程內容涵蓋健康促進、AI應用、商業模式設計與高齡服務經營等,讓學生具備跨域整合與社會創業能力。

進一步地,團隊更將服務從「被動陪伴」轉為「主動互助」,發展出「生活互助」新模式。計畫鎖定退休但仍健康的長者,培訓他們成為「銀髮職人」,延續過往專業與興趣,在社區中提供服務與指導。

「有人會水電、有人會手作、有人教英文,我們希望讓他們的專長繼續被看見。」楊雅棠說明,這樣的設計讓長者從被照顧者變成助人者,不僅延續自我價值,也獲得微收入與心理成就感。

「我們做的是社區的共榮,而不是單向照顧。」她補充道,「這也是3R精神中最關鍵的一環—USR連結CSR,再由PSR(個人社會)責任支撐,形成真正的社會互助生態。」

共創永續未來,從在地複製到全國

土木工程系主任王雲哲不僅是前三期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也是第四期「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從水文與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到人工智

經過近十年耕耘,致理科大的3R計畫已形成完整的社會創新循環。楊雅棠解釋,團隊以「就醫陪伴」作為公益核心,「樂活共學」開發教案與課程創造金流,再以「生活互助」培育人力、擴大服務範圍。「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內成立社會企業,讓這套系統可以自我運作,學生也能成為經營團隊的一部分。」

同時,計畫更結合中小企業CSR能量。團隊邀請在地水電行與社區商家合作,媒合退休師傅為獨居長者維修生活設施,讓企業參與成為社會責任實踐的一環。

「大企業容易做CSR,因為有豐富資金及人力,但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我們的平臺能讓他們更輕鬆地參與公益。」透過這樣的串聯,企業、學校與民眾之間產生互補循環,也讓CSR真正融入地方生活。

更令人期待的是,致理科大已開始複製這套經驗。桃園龜山區區長主動洽談導入,團隊正協助當地建立陪伴系統,並計畫發展連鎖服務機制。未來透過智慧媒合平臺,將能像Uber一樣,自動匹配長者需求與志工所在區域,讓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高齡互助節點。

楊雅棠強調:「我們不僅提供照顧,更是在建構一個互助的生態,當長者在助人的過程中感受到被需要,這個社會才算真正健康。讓我們一起做好事,銀髮有好侍!」

第三人生大學,長者開啟學習新篇章

今年九月,慈濟大學再度跨出教育創新一步,成立「第三人生大學」,率先響應教育部終身教育計畫,讓五十五歲以上民眾可在十年內修滿學分取得學位。首屆共有二十五位學員,其中包括來自新北市的學員,每週固定往返花蓮上課。「這位學員每週搭車南下,他說在這裡找回了學習的喜悅。」温蕙甄分享。

課程設計以「全人健康」、「生涯轉型」與「社會連結」三大主軸,橫跨社工、資訊、心理與人文領域,像是「攝像人生:用鏡頭說故事」、「寫自己的故事」與「智慧健康與生活管理」等跨域課程皆深受歡迎。學員與大學生同堂上課,形成真實的青銀共學場景。年長學生積極發言、分享人生經驗,反而成為青年學生的學習對象。

學校更規劃陪伴式報名、友善住宿與校內醫療輔導,讓長者安心學習。「我們希望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學習可以是快樂的事。」有學員說:「我在這裡從阿嬤變成姐姐。」這些溫暖的回饋,成為第三人生大學最動人的風景。

展望未來,慈濟大學將持續結合健康照護、心理支持與數位友善課程,推動線上與實體並行的學習模式。温蕙甄表示:「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讓每位長者重新找到生命熱情與社會角色。當他們學得快樂、活得健康,就真正實現了第三人生的價值。」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參觀人數:3942941
Copyright ©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